科学训练防中暑

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


中暑类型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表现为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小于38℃),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大量出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轻症中暑在先兆中暑症状基础上,还伴有面色潮红、胸闷气短、血压下降、体温升高至38℃左右等症状。如果未能及时处理救治,轻症中暑就可能发展为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3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热射病患者的核心体温一般高于40℃,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还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健康。




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



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青壮年人群,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时,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在体内蓄积,而机体无法短时间内散热,导致热射病的发生。

非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或伴有基础疾病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等人群。




训练安排



训练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备齐防暑、降温药品及监护、降温设备等。在炎热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时,要及时补水补盐,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训练完成后,不要立即喝冰冷饮料、洗冷水澡。

做好热习服训练。热习服训练是一项提高个体耐热能力的措施。热习服训练的环境温度应由低到高,避开极端高热天气。训练强度要循序渐进,在人体耐受范围内逐渐提高,从而延长在热环境中的暴露时间,稳步提升耐热能力。




中暑处理



出现先兆中暑症状,要尽快离开高温、高湿、封闭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若病人意识清楚且无恶心呕吐的症状,可适量补充水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并用冷毛巾擦拭降温。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患者,经过现场急救和处理后,若症状缓解,休息后可恢复,不必转送医院。通过现场对症急救后,症状仍不缓解,则应立即在监护下转运至就近医院治疗。

达到重症中暑状态,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舒适的环境,除去多余衣物,并用水或冰进行全身降温。冷水浸泡是现场最高效的降温方式,主要应用于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可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在冷水中,或用湿冷毛巾擦拭全身,同时将纱布包裹的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降温的同时,尽快送至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合理饮食



在暑热交织的时节,应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荤素搭配,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注意避免食用高脂肪、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加重胃肠负担。




本期主创/“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创作团队成员 

晏铭瑶 夏瑞欣 韩金多 陈姝静 郭一琳

(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

编辑/王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