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棋演兵,洞悉胜战之道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某中心主任吴琳

摄影并撰文/罗金沐 易 星 记者 肖 晔


现代兵棋,以现代战争理论融合军事运筹学、系统仿真学、信息技术等构成大型战争模拟系统,勾勒出多维、全面、逼真的信息化战争图景,使指挥员可以在实验室中学习战争、推演战争、预判战争。

我国的兵棋事业筚路蓝缕,从无到有。如今,我军自主研发的兵棋系统不仅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的大国重器,也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多年来,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某中心主任吴琳和同事通过一行行代码、一串串数据、一个个符号,在实验室中模拟战争,让兵棋系统与部队离得更近、与实战贴得更紧,为指挥员适应未来战争、为我军打赢未来战争提供了实战化训练手段。


吴琳分析“战场”态势。

吴琳为学员授课。


初夏时节,北京西郊红山口百望山麓,绿意幽幽、生机勃勃。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兵棋大楼里,一派教战研战、练战为战的繁忙景象。

不久前,该学院某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琳领衔的兵棋团队获得军事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喜讯传来,他们却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兴奋,而是一如既往扎进兵棋研发室,开始新的科研攻关。

吴琳今年51岁,鼻梁上架着眼镜,说话中气十足、条理清晰,既有军人的干练作风,又有学者的温文风范。从1997年加入国防大学科研团队,吴琳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瞄准前沿、迎难而上。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却丝毫未曾改变他对兵棋事业的热爱和激情。

20多年前,我国兵棋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战役训练兵棋系统,成为我军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2007年,全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研发工程在国防大学正式启动。“搞兵棋研发是使命所系!” 从此,以吴琳为代表的第一代兵棋人开启艰苦而光荣的科研征程。

兵棋建设和应用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多学科专业交叉、多领域技术集成,需要开展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重重难关,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团队前进的路上。一条条数据、一行行代码、一次次校验、一份份报告、数不清的日夜接续奋战……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我军首个战略战役兵棋系统研发成功。仅用5年时间,兵棋系统便从实验室走进部队,被广泛运用于重大演训活动及院校教学,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管用”的跨越。


吴琳和团队成员讨论课题。

吴琳(中)带领团队研判新技术。

吴琳(中)与学员交流。

吴琳(前)和团队进行系统调试。

2021年4月,吴琳做学术报告。


2017年,43岁的吴琳出任兵棋团队所在的某中心首任主任,他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少数国家不断将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到兵棋领域。吴琳和团队都很焦虑,“唯恐我们的兵棋与对手出现代差。”

“要紧跟世界军用仿真科技前沿,就必须重新设计系统架构和技术体制。虽然风险系数高,却能带来质的跃升,更符合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要求。”吴琳和团队一起大刀阔斧地推进兵棋系统的迭代更新。查文献、做实验、写代码、深入部队调研……通过持续研发,他们创造性提出新一代兵棋系统平台架构和技术体制,逐步实现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运用的推演支持,打造出新一代大型兵棋系统平台。

为了使兵棋系统无限接近实战,提高对战斗力的贡献率,这些年,吴琳和团队踏遍大江南北、海岛边疆部队,开展深入调研和系统调试。针对官兵提出的需求和问题,他们持续学习更新作战样式、作战条令、制胜机理等知识,将科研延伸到战斗力生成的最前沿,使系统不断得到升级完善,形成更加符合现实作战规律的兵棋规则。

轻触屏幕,战场一览无余;指尖游弋,指挥千军万马。兵棋系统真实呈现战场环境、兵力调动、作战协同、精确保障、伤亡损失等作战要素,摒除了人为干扰和预先设定的因素,充分体现了实战中的准确判断、精确指挥,逼着指挥员真正按实战要求去筹划部署和指挥行动。

在某次兵棋推演专项活动中,参演各方紧张地准备各种作战行动计划,突然红方抓住契机,对蓝方实施了海上猎杀行动。

然而,蓝方却对红方的行动提出质疑。僵持之下,大家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吴琳,希望兵棋系统能够尽快给出详细的杀伤链闭合路径解释。吴琳带领团队骨干力量立即进行应急攻关,逐一梳理分析杀伤链的各个环节,并对关键装备、关键行动和关键数据进行校核与确认,最终形成红方完整的杀伤链闭合路径,得到了各方认可。

一次次克服困难、一次次实现跨越。在吴琳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我军的战役训练向练指挥、练谋略不断深化。


吴琳(左)向团队成员部署导调任务。

从事兵棋研发工作以来,吴琳取得累累硕果,多次受到表彰。


当今,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战争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唯创新者胜。兵棋团队深知,他们竞速的对象,是日新月异的未来战场,兵棋系统必须“进化”得比敌人更快,我军才能在未来战争博弈的“新棋盘”上抢占先机,赢得更大胜算。

星光不负赶路人。如今,国防大学兵棋大楼已成为我军名副其实的“战争实验室”、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作为兵棋系统的“锻剑人”,吴琳无愧于自己在党旗下立下的誓言,无愧于自己身上的军装。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大学教战研战先进个人……这一项项闪耀的荣誉,辉映着吴琳不凡的强军之路。

虽已年过半百,吴琳目光始终凝望未来战场。为了胜利,强军路上追梦人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编辑/肖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