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战斗模范连”发扬“夜袭精神”屡立新功——

为了胜利一往无前

摄影并撰文/刘志勇 特约记者 池俊成 


红色名片

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二营四连诞生于1927年黄麻起义。1937年10月中旬,四连前身部队——八路军第129师第769团十连担任突击队参加夜袭阳明堡战斗,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日军百余人,摧毁日军飞机24架,创造了战争史上步兵打飞机的经典战例。 多年来,连队转战南北,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百余次战役战斗,留下闪光的战斗足迹,先后45次立功,被授予“战斗模范连”“强军精武红四连”等7个荣誉称号。


前不久,东南某山林地带,一场实战化训练正在紧张进行。分队被伏击,破障器械遭毁伤……进攻遭遇挫折,关键时刻,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二营四连官兵临危不乱:指挥无人机侦察上报“敌”前沿重点坐标,呼叫上级支援火力;小分队在烟幕掩护下开辟通道,装甲车队如利刃直插“敌”心脏……战局扭转,硝烟散去,参训官兵纷纷点赞:“抗战时期以综合火力摧毁敌机场,如今用新战法破袭重点目标,‘战斗模范连’名不虚传!”

在连队荣誉室,珍藏着“战斗模范连”战旗。战旗饱经沧桑,凝结着连队的铁血荣光。官兵深知荣誉战旗染透革命先辈的鲜血,连队7个荣誉称号重如泰山。时代变迁,但连队的忠诚底色始终不变,英雄精神薪火相传。


连队组织向党旗宣誓仪式,激励官兵不忘初心、矢志强军。

官兵在强军征程上阔步前行。

刚下连的新兵来到旅史长廊,聆听战旗背后的故事。

“战斗模范连”战旗 。

官兵开展战术训练。


那年,连队正值转型重塑的关键时刻。面对陌生的装备,官兵发扬先辈用老式武器炸毁敌机的战斗精神,主动研学立起“示范岗”,用行动捍卫“战斗模范连”的荣誉。官兵废寝忘食地钻研理论、苦练操作,开展集智攻关,新装备列装不到百天,该连战斗射击考核合格率就达100%。半年后,所有车组成绩均达良好以上,12名炮长获评“神炮手”。

荣誉,承载着连队的光荣历史,也召唤着官兵再创佳绩。那次,该连军官戴研杰探访滹沱河岸边的阳明堡机场遗址。先辈们当年用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是一片农田。望着金色的麦浪,戴研杰陷入沉思:“今天,战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我们是否还能打赢下一次‘夜战’?”


官兵在野外进行战术训练。

连队官兵整装待发。

官兵在“强军精武智能专修室”开展训练。

连队开展战车机动训练。

官兵奔赴战位。


此前的一次夜训中,连队沿用昼间战术误入“敌阵”,在蓝方夜视装备压制下损失惨重。这次经历使官兵深刻认识到:战场形态日新月异,唯有突破观念迷障,面向未来战争实战实训,才能续写模范连的传奇。党支部带领官兵牢固树立打仗意识,深入查摆训练中的短板弱项,从难从严设置各类训练条件,自主研制夜战器材,推动官兵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提高训练质量。在最近的一次夜间实弹训练中,侦察引导组迅速识别目标,精准定位打击,官兵严格按照灯火管制要求进行连贯作业,有效提升了战斗力。

夜晚,“强军精武智能专修室”灯火通明,官兵学习军事前沿科技理论,热烈探讨战例战法,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据介绍,该连聚焦未来战场,打造了全旅首个连级智能作战室,成立战法、技术、训练3个创新小组,引进多套沉浸式模拟训练系统,一系列应用新质新域作战力量的战术战法应运而生。他们还将无人装备嵌入建制班训练,针对飞行时机、航线选择等难题进行反复推演,总结出一批实用经验。

“打仗是连队的第一要务”,这句誓言不仅张贴在该连官兵的床头,更融入他们的灵魂血脉,激励他们奋勇向前,续写“战斗模范连”的时代荣光。




编辑/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