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雕塑《同仇敌忾》(局部)。(摄影/记者 栾 铖)
人民战争彰显强大威力
撰文/张 薇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充分预见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将采取新的侵华方针,要求全党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战场,将巩固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作为党的军事战略的首要问题。会议作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华南”的战略部署,为抗日根据地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到江淮大地、岭南山区,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播撒抗日星火,抵抗日军侵略的烽火熊熊燃起、席卷敌后。
1938年12月,八路军主力挺进冀中、冀南、冀鲁豫边平原和山东地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历经多次反“扫荡”作战,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粉碎了日军回师华北的图谋。
1938年,八路军在浮屠峪战斗胜利后,穿过战场向前进军。
在太行山区打游击时,我军防空哨使用的吊钟。
1938年,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图为在清河地区举行的成立大会。
1938年12月,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8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这是改编后的队伍。
1939年初,八路军第120师官兵通过唐河向冀中挺进。
八路军某支队在冀南平原上开展游击战。
八路军东渡黄河深入敌后(油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彦 涵 作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在惠阳牛王爷岭伏击敌人。
1939年7月,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我军主力转移外线伺机歼敌。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在行军途中。
我们都是神枪手(油画,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全国美展)谷 钢 作
新四军向南京、丹阳、芜湖等地区挺进。
新四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村。
在江苏无锡地区活动的江南抗日义勇军。
新四军独立团一部。
日军攻占武汉后,企图在长江中下游扩大侵略范围。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同志以南方局书记身份到达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战略方针。随后,新四军第1、2支队东进北上,第3支队坚守皖南抗日阵地,第4、5支队进军皖中和皖东,游击支队挺进豫皖苏边实行战略展开。1940年5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北上、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形成“南北对进”态势,协同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战场,使华中与华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广州失陷后,1939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第4次执委扩大会议做出决定:积极在抗战中发展力量,准备在抗战最后阶段发挥决定作用,并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东江、琼崖地区,建立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根据地。随即,中共广东地下党组织在东江、珠江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琼崖特委在海南岛开辟多个抗日根据地,广泛动员和发展人民武装,华南敌后抗战力量蓬勃发展。
1941年,晋察冀部队袭击驻涞源的日军。
1941年反“扫荡”中,转战在塞外的冀东部队。
1941年8月,新四军召开张楼战斗总结大会。
1941年,晋察冀部队通讯兵架设通信设备。
1941年,我军收复河北阜平县城后追击敌人。
1941年2月,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进攻洪泽湖以北重镇。图为该旅迫击炮部队进入阵地。
1942年,冀东部队抢渡滦河。
1942年,我军在反“扫荡”中与敌周旋。
1942年,冀东部队在喜峰口抗击敌人。
1942年,冀东部队指战员露宿山野,烤火取暖。
1942年,我军在长城上的战斗指挥所。
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势图。
晋西北区夏季反“扫荡”示意图。
沁源县军民围困日军示意图。
沂蒙山区反“扫荡”示意图。
苏中苏北区反“扫荡”示意图。
血肉筑长城,烽火映山河。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铁道游击战……众多群众性游击战法,成功将日寇困于“点线”之间,造就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坚实保障,有效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凝聚起亿万民众的抗日力量,为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不可动摇的战略依托与精神支撑。
新四军反“扫荡”(油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周 末 作
冀中军区派出的敌后武工队向敌占区进发。
1943年6月,武工队在河北定县伏击小股敌人。
山东胶东地区的武工队队员在敌占区张贴宣传品。
活动在“青纱帐”里的我骑兵队伍。
1942年6月,我军在白洋淀附近向敌人发起冲击。
1940年,河北曲阳县十二区宋家庄举行选民大会,选举区人民代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的冀东人民为支援前线使用的织布机。(摄影/记者 朱恩举)
儿童团队伍。
根据地人民组成担架队抢救伤员。
晋察冀边区颁发的民主政权施政纲领,得到边区人民一致拥护。
根据地人民为部队送军粮。
1942年,河北平山县南庄村百姓欢送青年参军上前线。
歌词。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战法灵活 出奇制胜
撰文/张 薇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军民发挥无穷智慧,创造出多种克敌制胜的战法,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战斗中,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
晋察冀边区北岳区民兵集合出发进行反“扫荡”斗争。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战士。
华中根据地人民抗日武装。
冀中抗日烽火(油画) 高 阳 作
根据地儿童团团员站岗放哨。
抗日根据地群众同仇敌忾,纷纷投入抗日战场。这是河北阜平的人民武装自卫队。
晋察冀边区的民兵缴获敌人的步枪和自行车。
山西五台县的人民自卫队。
山东胶东地区人民武装进行军事训练。
民兵在村头站岗。
民兵架起土炮,准备打击敌人。
一名陕北民兵。
地雷战,令敌魂飞胆破。根据地军民将土制地雷埋于交通要道、村落巷口。1943年5月反“扫荡”时,太行山区“遍地地雷响,村村打敌人”。据不完全统计,日军触发地雷1900多个,死伤超2000人。
地道战,掘出地下长城。冀中平原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网络绵延千里,成为藏兵歼敌的地下迷宫和坚固堡垒。1943年,冀中军民创造性地将地道战和地上斗争结合起来,并配合以地雷战、冷枪战歼灭敌人,发挥了巨大威力。
麻雀战,化身无形利刃。民兵三五成群、忽聚忽散,如麻雀般灵活袭扰敌军。打冷枪、扰据点,“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令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行进中的山东临沂县民兵。
山东胶东地区的抗日游击队。
铜锣径战斗中,小游击队员向敌人射击。
民兵在树上放哨。
延安人民自卫军队伍。
晋察冀边区民兵在敌人将要经过的河滩上埋地雷。
民兵把地雷埋在敌人必经的道路上。
民兵把地雷送到埋雷区。
民兵用滚木礌石消灭敌人。
铁道游击战,破坏交通线路。1938年成立的保定铁路工人游击队(后改编为晋察冀边区铁路工人游击队),持续破袭日军命脉平汉铁路。1940年,鲁南铁道队在津浦线神出鬼没,截军列、炸桥梁,缴获大批物资,成为令日军胆寒的“飞虎队”。
水上游击战,苇塘奇兵出击。1939年秋,河北白洋淀“雁翎队”用土造武器伏击日军汽船,几乎全歼敌军。这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荷叶军”的队伍,作战70余次,牺牲8人,毙俘敌近千人,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
民兵制造的石雷。
这是我军缴获日军拍摄的照片。图为一名日军在书写“注意地雷”的标语。
民兵在村口埋设地雷。
民兵在房屋门前埋设地雷。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的地雷模型。(摄影/记者 朱恩举)
冀中人民挖沟掘道改造地形,坚持平原游击战争。
民兵在地道口抗击进村的敌人。
民兵在地道中转移。
地道战(油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罗工柳 作
民兵在村边隐蔽的地道口站岗放哨。
民兵隐蔽在地道口打击敌人。
民兵用冷枪打击敌人。
民兵四处埋伏,寻找战机。
民兵在山顶上扎草人迷惑敌人。
民兵埋伏在密林深处,配合主力作战。
在1941年的反“扫荡”中,晋察冀边区民兵英雄李殿冰率领民兵巧打麻雀战,荣获“神枪手”称号。
民兵把拆除的铁轨运回解放区。
在部队掩护下,支前民工在夜间破坏敌占区铁路。
民兵破坏敌人电线。
民兵破坏敌人公路。
民兵破坏桥梁。
民兵隐蔽在院落里准备迎击敌人。
民兵从地道转移到房上对敌作战。
埋伏在屋顶上的民兵。
民兵利用房顶运动接敌。
民兵在院落中搜索残敌。
我军围困拔掉河北满城县沈家庄敌据点,俘虏多名伪军。
被我军围困的河北定县小漳敌据点。
雁翎队(油画) 马 琳 作
雁翎队队员利用战斗间隙开展教育,坚定必胜信念。
被称作雁翎队的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队员驾驶轻舟投入战斗。
白洋淀结冰后,水上游击队队员用芦苇扎成冰爬犁继续战斗。
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队员爬冰卧雪坚持对敌斗争。
活跃在山东济宁微山湖上的水上游击队。
歌词。
歌词。
歌词。
这些战法,绝非孤立之术,而是融汇人民战争思想的制敌之道。军民一体,布下天罗地网,终令侵略者陷入灭顶之灾。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档案解读:
“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李勇。
1944年华北军区编印的《英雄故事》封面及李勇事迹内页。
1944年华北军区编印的《英雄故事》封面及李勇事迹内页。
1944年华北军区编印的《英雄故事》封面及李勇事迹内页。
李勇,1921年8月出生,河北省阜平县王林口乡五丈湾村人,1938年10月入党,曾任五丈湾民兵自卫队中队长。他不仅擅长制造地雷,还发明了多种地雷阵。1944年2月,李勇光荣出席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被授予“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荣誉称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1944年华北军区《英雄故事》里,详细记录了他的传奇故事。
(图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
敌后战场吹响反攻号角
撰文/常 悦 张 薇
敌后战场的战略反攻是抗日战争从相持到胜利的转折点,率先吹响中国战场反攻号角,以人民战争的力量粉碎日军“以战养战”图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石。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粉碎德军攻势,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开始展开攻势作战,迫使日军收缩至铁路沿线城市,解放区面积得以扩大,为全面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3月,八路军将士向河北独石口挺进。
1944年7月,雁翎队在王家寨伏击战斗中缴获大批战利品。
1944年8月,我军迫击炮部队向前沿阵地行进。
1944年5月,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将士渡过老淮河,向陈家港敌据点进发。
中国战场的战略大反攻,主要体现为敌后战场的全面攻势。至1945年8月,八路军和新四军总兵力已发展至90余万人,成为实施反攻的中坚力量。部队的作战形态和组织结构在此过程中悄然改变,在作战方式上,正逐步由分散、小规模的游击战,转变为集中较大兵力、运用攻坚战和运动战等战术的正规作战,战斗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8月9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0日至11日,朱德总司令向全国各解放区武装部队连续发布关于受降和对日展开全面反攻等7道命令,命令华北、华中和华南各解放区的人民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器,接受日军投降,如遇日、伪武装部队拒绝投降缴械,即应予以坚决消灭,并命令在冀热辽边区的人民军队迅速深入东北。
1945年8月,胶东部队攻占威海时的指挥所。
1945年,在收复河北献县战斗中,冀中部队突击组战士奋勇登城。
1945年8月13日,我军解放绥东兴和县城。图为我军骑兵部队列队入城。
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围攻张家口。图为战斗中八路军前沿指挥所。
1945年8月26日,我军解放涿鹿城。图为官兵在城内与敌作战场景。
1945年9月,我军收复蓟县。图为战士向城区运动。
1945年9月11日,滨海、鲁中部队解放临沂。图为我军炮兵准备向敌射击。
1945年10月12日,我军夜攻晋东北浑源城。
守卫山东枣庄峄县县城的我军战士。
1945年秋,新四军第4师主力向津浦路徐州、固镇段拒绝投降的日军发动进攻。图为当地群众协助部队拆毁徐州至蚌埠间的铁路。
敌后根据地军民大反攻形势示意图。
1945年5月,冀中部队攻克河北河间县城。图为群众帮助部队运送缴获物资。
歌词。
晋察冀军区集结主力近11万人、民兵63万余人,逼近北平、天津,切断战区内日伪军控制的交通线;山东军区以主力攻占大部分中、小城市,歼灭拒绝投降的日伪军,控制交通线;新四军各部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东海之滨、中原大地、津浦沿线的广大地域猛烈进攻;东北抗联袭扰日军后方,配合苏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东江根据地军民分别向东江两岸、广九铁路沿线、沿海地区的日伪据点进攻……
在全面大反攻阶段,解放区战场军民共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多座,取得了重大胜利,使敌后军民坚持长期艰苦抗战的成果得到巩固。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档案解读: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1944年12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发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演说,指示解放区军民 “消灭敌伪,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并要求全军开展更大规模的攻势作战。据此,八路军各部发起春季攻势。1945年1月下旬,为开辟道(口)清(化,今博爱)铁路两侧的豫北地区,打通太行、豫西根据地的联系,太行军区发起道清战役。
战役分3个阶段,左图是《道清战役经过要图》,清晰标注了我军各阶段的进攻路线。右图是太行军区2月14日发布的第二阶段作战计划《关于道清路北作战指示》,其中明确:“刘(明德)部确已动摇并准备移向铁路线……应集中力量先行攻刘,不应因先打峪河而使刘警惕逃脱……为使准备工作更充分些,在不妨碍暴露企图条件下时间稍推迟些无尝不可,不应过于急躁。”刘明德率领的伪军独立第14旅是盘踞在道清铁路南北地区的主要伪军力量之一。经过7天的充分准备,20日2时,我军以3个团兵力攻击伪军独立第14旅旅部所在地五里源,并乘势向辉县地区扩大战果,相继攻克赵固、峪河、百泉等重要据点。
至4月1日第三阶段作战结束,道清战役胜利收官,共歼敌2500余人,收复国土2000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75万。道清战役是八路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一次成功尝试,为全军后续反攻作战提供了经验。
(图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
伟大的胜利 不朽的丰碑
撰文/常 悦
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区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书》
9月2日9时,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下名字。签字结束后,数千架美式飞机飞越“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空,庆祝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同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命令日本臣民“速停敌对行为,放下武器”,着实履行投降书之一切条款。
至此,正式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的5个铅字,向全国人民宣告日本投降的消息。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日寇无条件投降时缴械情形。
1945年在山东津浦前线,日军向我军投降。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签署投降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晋察冀根据地民众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重庆民众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日军战俘听到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时个个垂头丧气。
陕西宝鸡民众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上海民众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歌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档案解读:
1945年8月10日,在世界反法西斯盟军的强大攻势下,日本向美、中、英、苏发出乞降照会。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当夜及次日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布7道作战命令,以雷霆之势开启对日寇的最后决战。
命令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游击队,依托处于抗日最前线的战略优势,立即展开对日全面反攻作战,指示:“各解放区任何抗日武装部队均得依据《波茨坦宣言》规定,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敌人军队及其指挥机关送出通牒,限于一定时间向我作战部队缴出全部武装……各解放区所有抗日武装部队,如遇敌伪武装拒绝投降缴械,即应予坚决消灭”,并明确抗日部队进入敌伪侵占区后,各部队司令员负责实施关于保护居民、工商、机场等10项紧急军事管制措施。
这一系列命令既包含收缴日伪武装的战术部署,又涵盖挺进东北、解放朝鲜的战略布局,从法理层面确立了解放区部队接受日军投降的合法性,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
位于山东海阳的地雷战纪念碑。(摄影/王 鹏)
武警北京总队执勤某支队官兵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参观见学活动。(摄影/史 硕)
游客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摄影/葛明苇)
游客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看地道战动画展示。(摄影/记者 朱恩举)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摄影/彭 冲)
(本专稿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资料室提供)
策划/本刊编辑部
标题书法/连俊义
编辑/宋 雯 肖 晔 朱恩举 学员 葛明苇
版式设计/戴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