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撰文/邱开沛 张陈宇 李 涛 罗 武
没有姓名,没有番号,没有铭文,只有3块青砖、1根竹竿、1条红飘带,标记着一座红军墓。在武夷山深处的福建省南平市张山头村,一片茂密翠绿的竹林间,长眠着1343位红军烈士的英魂。漫漫90载,这片红军冢如同肃穆的军阵,守护着身边的革命热土。
张山头村有300多年历史,曾是闽北红军中医院、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北红军独立团驻地。无名红军墓群深藏于该村密林深处,所葬烈士多为闽浙赣苏区红军官兵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
风过竹林,沙沙作响,似乎还在讲述当年血火交织的故事。90年前,这里发生过多次激烈战斗。“张山头的每一厝房子,在当时都是一个小小医院;房子里的每一个女人,都是当时的护理员。”村民杨学文的奶奶曾是红军洗衣队的一员,他说:“听我奶奶讲,当时担架队每天都会抬来很多伤病员,她们边为红军洗衣服边哭,鲜血将洗衣服的河水都染红了……”

当地群众担心敌人知道红军烈士姓名会牵连家属,因此只用3块青砖搭成简易墓穴,将烈士遗体就近掩埋在后山。多年来,村民将这些无名墓中掩埋的烈士视为亲人,每逢清明和中元节,都按乡俗祭扫,奉上一掬米、一把盐、一炷香。
自2016年起,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官兵开始守护张山头红军烈士墓。一次次上山祭扫,在凝望历史中,官兵灵魂接受红色洗礼,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的信念更加坚定。
张山头还有多少被岁月尘封的故事?1343位无名红军烈士到底都是谁?为了铭记先烈事迹、弘扬红军精神,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该支队开展红军故事收集挖掘工作。官兵多方查阅历史资料,向驻地党史研究室的专家请教,使红军故事越来越丰富,红色历史越来越鲜活。

“我们是张山头的兵,我们还有1343名张山头的战友……”官兵深情讲述张山头红军的故事。在各大媒体平台的推动下,无名红军墓群逐渐从历史深处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闽北红土地上最耀眼的红色遗迹之一。
近年来,该支队还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大海捞针般的烈士寻亲工作。目前,他们已找到1名烈士的后代。1931年6月,红军战士潘骥在梭坨杨攻打土屋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他的儿子潘嘉馥寻亲几十年未果,最终带着遗憾辞世。之后,潘嘉馥之子潘迪渊继续苦苦寻找着爷爷的消息。得知此事后,武警南平支队官兵及时联系上潘迪渊,帮助他来到潘骥当年牺牲的地方,将一抔黄土带回江西老家,了却了两代人寻亲的心愿。
“看到漫山遍野的红飘带,就像看到当年的红军先辈一样。”战士周昊说,“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2017年,该支队与张山头村结成脱贫攻坚帮扶对子。官兵将革命老区群众疾苦放在心头,定期巡诊送药、看望生活困难的老人,并专门拨出资金,用于设施维护和道路修建。

“吴尚生,喜饮酒,支气管炎;张牵英,血压高,饮食单一……”军医刘晓丽常来村中巡诊。每次巡诊结束,她都会把检查结果详细记录在本子上,并定期打电话询问村里老人们的健康状况。每户村民家里都有一个官兵赠送的药箱,支队根据季节变化、村民实际需求,安排专人为村民定期更新药品。
为方便村民通行劳作、上山祭扫,2019年底,由该支队援建的一条从张山头村通向无名烈士墓群的石板路建成,村民亲切地称其为“武警路”。如今,一座主题陈列馆即将在村里竣工,配套的“红军文化长廊”、古道修复和停车场等项目也在推进建设中。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前不久,官兵又一次来到无名烈士墓前开展活动,官兵们齐声朗诵《可爱的中国》,激昂的声音在山间久久回荡。
编辑/高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