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连队新冲锋

——记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五中队

撰文/记者 杨 悦 安普忠 特约记者 王玉山 通讯员 胡世鹏

摄影/记者 王 俊 通讯员 贾科林 高泽彬


胜利,自何处来?

走进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五中队荣誉室,记者的目光汇聚于两面旗帜。一人多高的两面战旗并肩悬挂,占据了大半面墙体。旗帜上遒劲有力的字迹,是这支部队从烽火岁月传来的铿锵回答——

左边的旗帜上,是“常胜连”这个荣光熠熠的称号;右边的旗帜上,是革命年代“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


人车协同,搜索前进。


这是一支传奇的部队。该中队前身隶属于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一旅,自1937年组建以来,历经140余次战斗,战功卓著。

时代风云变幻,迈向胜利的脚步从未停歇。转隶武警部队以来,他们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8次、三等功41次。

伴随着新时代改革强军的浪潮,该中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不负“常胜”之名?如何继续书写胜利?这是摆在他们面前新的时代命题,也是中队全体官兵为之挥洒青春热血的奋进方向。



从0到100 —

“百战百胜”的“常胜连”,重新站上起跑线


几年前,武警部队改革重塑,该中队职能使命发生重大改变。新的课目、新的作战形式,给这个曾经“战无不胜、无往不利”的英雄连队立起了重重关山。“百战百胜”的“常胜连”,重新站上起跑线。中队官兵背负着战旗的荣光,从0开始,向新的胜利发起冲锋。

烽火年代,作为中队前身的五连曾赢得这样的评价:攻坚战,只要五连一上去,敌人就溃不成军;追击战,他们能忍饿耐渴,长时间连续追击,直到把敌人消灭干净;歼灭战,他们会出其不意地给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


该中队组织新队员入队仪式。(摄影/梁烨博)

该中队组织直升机融合训练,官兵索降至地面展开行动。(摄影/张真荣)

该中队组织障碍训练,官兵快速通过低桩网。

该中队邀请老指导员王建民为官兵讲传统。


“百战百胜的前提,是‘敢’字当先。”中队长杨仕武说。当年,身处严酷的战场,五连前辈敢用无畏的冲锋撕开敌人封锁;今天,中队官兵只有敢于面对困难,才可能赢得胜利。这个“敢”字,被中队写在队训开头,也写在这段转型征程上不断加速的脚步里。

中队学习室的“夜校”内,刘兵和其他警士聚在一起研究训练大纲;千百次练习后,胡乐卿将陌生的战术动作变成肌肉记忆,回到中队又教给其他战友;参加集训的几个月时间里,王佳铭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请教,休息日还常常穿着数十斤重的排爆服加练……


从直升机上快速索降。(摄影/杨延国)

官兵驾乘冲锋舟追击目标。

官兵参加翻覆舟训练。

官兵进行刺杀操训练。


不到1年时间,五中队摸索形成大专业小集中、升级过关等训练模式,探索出数十项实用战法训法。2021年,中队参加某重大演练,他们探索运用高科技装备,表现出色。



“12+1”——

“周黑子小队”的兵,永远争先,永远冲锋在前


“周黑子!”

“到!到!到!”

夜色如墨,笼罩寂静的营院。响亮的回答仿佛穿破云霄,穿过悠悠岁月,抵达遥远的烽火年代。这是五中队每天晚点名的固定环节,替战斗英雄答“到”。

队列中,五小队12名官兵的声音尤为响亮。这支小队,也被称为“周黑子小队”。在他们的宿舍里,安放着一张空置的铁架床。那是小队官兵专门为老英雄周黑子设置的床铺。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班长的周黑子带领全班战士,夺取守城敌人的最高指挥部,俘虏了包括敌少将指挥官在内的250余人,周黑子全班9名战士,无一伤亡。”提起周黑子的英勇事迹,小队长张建星如数家珍。


官兵进行攀登训练。

官兵在丛林地搜索侦察“敌”目标。

官兵在丛林地对目标实施抵近侦察。

官兵开展战术训练。

在创破纪录比武中,官兵奋力通过障碍。


每次任务来临,张建星都会带着全小队站在那张床铺前,指着满墙的证书和奖状给大家鼓劲。对于小队官兵来说,这位老英雄是他们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心中最亮的星。

一次次冲锋、一次次迎接挑战,周黑子这个名字不再只是黑白影像中那张年轻的脸,更是队员心中敢于胜利的信念。“12+1”,加的不只是一个名字、一张床,而是一个信仰和灵魂,紧紧凝聚着官兵。

“他们是英雄小队,我们是尖刀小队。”一小队副小队长刘兵告诉记者,每支小队都敢拼敢赢不服输,才造就了中队的胜利荣光。

每当新队员来队,刘兵总要对他们说:“队列里,我们是排头;喊呼号,我们也要是最响的。来部队当兵不会当一辈子,但走出这道门,你们就要对得起‘常胜连’这3个字!”



在6706之后 ——

这支历史厚重的英雄部队,正踏着新时代的节奏前行


今年9月,五中队迎来一批新队员。

“我是‘常胜连’第6706名战士!”在“常胜连”和“百战百胜”两面英雄旗帜见证下,入队仪式上,最后一名新队员高呼着自己的序号,宣誓成为五中队一员。

6706,是该中队跋涉数十年岁月至今的官兵总数,它象征万象更新的现在,也昭示着无限可能的未来。时间的齿轮悄然转动,这支历史厚重的英雄部队,正踏着新时代的节奏前行。

“近两年的‘魔鬼周’训练考核,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杨仕武对记者说。

2018年以来,中队经历了10多次“魔鬼周”训练考核。“以前考的是怎么突破生理和心理极限,现在考的是以战术为主的小队整体作战和协同配合。原来是练身体,现在是练脑力。”杨仕武愈发感到,改变的不仅是训练形式,还有他们和战场的距离。

王佳铭至今忘不了,2021年3月那场“魔鬼周”训练考核时的一次失利。

“小队12名队员,对付2名‘暴恐分子’,我们都以为不会有什么问题。”那天,作为搜排爆队员的王佳铭成功排除4枚“炸弹”。然而,由于小队兵力部署出现空当,一名“暴恐分子”逃脱后遥控引爆了其余“炸弹”,王佳铭和部分小队战友当场“阵亡”。

烟尘刺目,模拟爆炸装置的响声尖锐刺耳,王佳铭和战友们又憋屈又沮丧。那天晚上,小队复盘现场的灯光久久未熄。激烈的争论中,每名队员都在寻求自己的答案——真正的实战,到底需要什么?


开展牵引横渡训练。(摄影/王梦林)

官兵快速奔赴战位。

在实战化演练中,官兵在狙击手掩护下迅速前出。

在极限训练中,官兵穿越“染毒”地带。


那次“魔鬼周”训练考核后,没过几个月,中队迎来一场大型对抗演习。

时任小队长杨仕武奉命对部分区域进行封控部署。到达指定地域后,看着崎岖的山地、参差的树丛,他忍不住皱眉:“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单兵间隔20米展开封控,但在这种地形条件下,单兵难以相互支援,封锁线很容易被冲破。”

杨仕武当机立断,临时更改战斗方案,将小队分成几个小组依据地形和树丛交错部署,成功完成封控任务,还活捉了“蓝军”头目。

“战术没有对与错,只有合不合理。”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斗中达到战斗目标?如何将每个小队锻造成锋锐的利剑、坚固的盾牌……这些问号,始终萦绕在官兵脑海中。

学习周黑子的战斗故事,重温老英雄如何率领一个班出奇制胜夺下一个个高地,张建星总是忍不住感叹那些精妙的战术思维和战场智慧。

“如今,我们同样以一个小队为作战单元,同样需要绝佳的战术思维和战场智慧去赢得胜利。”张建星说。

随着技术革新,中队不断迎来新挑战。新式枪械、单兵雷达、无人机……为这支英雄部队拓宽了战场边界,带来了全新可能。“我们拥有辉煌的胜绩,但如何读懂未来的作战模式、如何走向下一场胜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杨仕武说。



编辑/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