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硬骨战顽敌

——记特等战斗英雄、拼刺英雄刘四虎

撰文/钟美菱


编者按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记载了我们走过的路,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着大量珍贵的红色档案,记录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凝聚着人民军队的血性荣光和制胜密码,蕴含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本期起,本刊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联合推出“英雄档案”栏目,精选该馆馆藏英模档案,讲述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战、敢于牺牲的故事,引领官兵在革命传统中感悟崇高,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激励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为强军事业接续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续写英雄部队新的荣光。


 1949年《解放战争英模暨烈士纪念册》第2册封面。(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

 1949年《解放战争英模暨烈士纪念册》第2册中关于刘四虎的事迹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


“要准!要稳!要快!要狠!刺杀的要领牢记在心,月光下练刺杀,越练越有劲,月光下练刺杀,越练越精神……” 1949年2月,我军官兵广为传唱的这首战斗歌曲《刺杀歌》,创作原型是第一野战军特等战斗英雄、拼刺英雄刘四虎。刘四虎是“硬骨头六连”的英模代表。他作战顽强,屡立战功,曾被评为“学习模范”“爱兵模范”,被第一野战军第1军树为“英雄旗帜”。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召开,刘四虎作为“全面的特等战斗英雄”受邀参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1949年《解放战争英模暨烈士纪念册》《第1军战史汇编》等原始资料,真实记录了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



战斗英雄刘四虎。(摄影/照 耀 刊于《解放军画报》1951年2月号)


1926年,刘四虎出生于绥远省丰镇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一个贫困的泥瓦匠家庭。1946年8月,刘四虎参军入伍。第一次参战的刘四虎就胆量过人、果敢异常。部队奉命攻打大同,刘四虎虽入伍不满1个月,但面对真刀实枪的战场,他并不畏惧,表示“老战士怎么样,我也怎么样,指挥我到哪就到哪”。

根据上级部署,刘四虎所在的晋绥军区358旅协助晋察冀部队进攻大同西北方向。大同设防坚固、易守难攻,攻城战异常激烈。攻占面粉公司时,刘四虎紧紧跟在班长后面,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1949年第1军编印的《解放战争英模暨烈士纪念册》中描写了当时的情形:“部队占领了北关的车站东大街,面粉公司的敌人动摇了。他们班乘胜追击敌人,架人梯上房,见班长已上去,他第三个就跟上去了。敌人向城内溃退,他们通过开阔地追到草场城。他不管敌人的子弹多密,冲在最前面。”追击中负伤的刘四虎被2班副班长背下阵地。因心系前线,在后方休养不足1个月的刘四虎便带着尚未痊愈的伤口赶回连队,投入后续战斗。

由于总是冲在战斗前线,刘四虎的身体遍布刀伤弹痕。1950年总政治部编印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刊》中这样记录:“你会为他能活着和你见面而感到强烈的欣慰和惊疑……光是他头上和脸上,就被卑污的敌人刺过5刀。”


“硬骨头六连”官兵发扬“硬骨头精神”,苦练攀登技术。(摄影/胡宝玉 徐 洁 刊于《解放军画报》1977年8月号)

“硬骨头六连”进行战斗演练,官兵苦练作战本领,勇于冲锋陷阵。(摄影/孟昭瑞 徐 洁 刊于《解放军画报》1963年7月号)


这位令敌生畏的英雄其实并不十分魁梧,他个性温和,不爱说话。为了弥补体格上的劣势,他利用晚上时间苦练刺杀技术。凭借敢于刺刀见红的战斗作风与扎实过硬的拼刺能力,刘四虎迎来了“一战成名”。

1948年2月,解放战争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进攻,西北野战军为粉碎敌人的机动防御部署,在陕东宜川这一战略要地采取“围城打援”战术,于瓦子街设伏,使国民党29军陷入我军包围圈。2月29日,为堵住敌军南逃的唯一退路,时任西北野战军358旅714团6连(该连1964年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2班班长的刘四虎奉命带领突击班攻取敌军抢占的瓦子街东南山高地。战斗非常残酷,档案中记载:“敌军、师、旅、团长亲自督战,以车轮战的方式,向我轮番不息地反击(每次反击的兵力多则两连,少则一排)。反击之后,即组织强大炮火,向我阵地猛击。从二十九日下午二时起,至晚十时许,总共反冲三十余次之多。”刘四虎所在的714团与敌肉搏激战,在不到200平方米的阵地上,毙敌近千名。最后冲锋时, 6连全连140人只剩13人,突击班8人只剩刘四虎1人。为争夺高地,他孤身冲入敌阵,一边闪躲着避开敌人的手榴弹,一边将自己仅剩的4颗手榴弹一个个扔出去,趁着烟雾大喊一声“2班冲!”便端着刺刀刺向敌人,敌军被他的勇猛吓得扭头就跑。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刘四虎作典型发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英模代表进入会场。(摄影/谷 芬 刊于《解放军画报》1951年2月号)


接下来的拼刺过程,档案这样描述:“一个敌人正犹豫着斜转身子,刘四虎已经赶到,一刺刀插进他的左肋下。另一个敌人刚翻转过身来,正想和他搏斗,他便向敌人胸膛虚刺一刀,又迅速将刺刀向下一压,敌人刺刀用力向左一摆,正好闪开个大空子,不等敌人收枪,刘四虎抬平刺刀对准他的肚子猛的一个突刺。刘四虎见敌人不缴枪,眼一红,恨不得一枪刺死所有敌人。”刘四虎灵活运刀,刀刀刃中,吓破胆的10余名敌人不敢上前同他一较高低。“只见他刺刀尖朝哪个方向,哪个方向的敌人便闪开一条路来。”就这样,刘四虎一人拿着刺刀接连刺杀7名敌人。之后为救1班班长舒照明,刘四虎不慎跌入狭窄的交通壕内,被敌连刺11刀,因流血过多昏倒。敌人离去时还不忘再补一刀,唯恐这位令他们胆战心惊的勇士提起刺刀重新站起来。我部占领高地后,战友们才在死人堆中救出奄奄一息的刘四虎。

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西北野战军全歼援敌。这一战役的胜利,改变了西北敌我态势,打开了我军南进之门户,有力支援了中原战场。战斗中作战英勇、战绩斐然的刘四虎被授予“拼刺英雄”“特等战斗英雄”称号,百姓歌颂他“白刃见红敌军胆寒,群威群勇歼敌三万”。

“工作好点,战斗不怕死,为了解放全中国而不怕牺牲。”这是刘四虎对自己的鞭策,短短一句话,他恪守一生。令人惋惜的是,刘四虎1954年便英年早逝,但他的英雄精神激励着官兵勇往直前、敢打必胜。6连相继涌现出23名战斗英雄模范,被誉为“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的“硬骨头六连”。硝烟已去,英雄的“硬骨头精神”代代相传,为后人树立起一面永不褪色的战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编辑/王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