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里的医护英雄

撰文/朱 洁  王 帅  徐 露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在陕西省礼泉地区组建。在解放大西北的进程中,第2兵团先后参加了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和兰州战役,穿插迂回、断敌退路、屡立奇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着一本1950年7月编印的《二兵团英雄集》,记载了第2兵团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其中包括张金玉、郭万春、王天太等医护战士的英勇事迹。他们心怀忠诚、苦练医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救护负伤官兵的生命。今天,我们无法找到他们的影像资料,但通过档案中的文字描述,以及解放战争中其他战场上医护人员的图片资料,我们同样能感受到第2兵团3位医护战士的战斗身影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50年7月《二兵团英雄集》封面及部分内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



张金玉  

这一夜,他救了50多个伤员


张金玉17岁时被国民党军抓了壮丁,在敌后方医院工作3年。1947年,在咸阳淳耀县铁王战斗中,张金玉目睹解放军在艰苦条件下,不惜一切坚持救治重伤士兵的情形后,果断加入解放军,初任营卫生队卫生员,后调任第2兵团第4军10师30团卫生队副护士长,曾经历17次战斗,先后立过4次甲等功、2次乙等功。

1947年6月,张金玉参加西洼抗击马步芳匪军战斗。激战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冲到火线最前沿,背起1名重伤员,快速转移到3里外的卫生队。随后,又折返战场,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抢救出16名伤员。

战斗结束后,张金玉负责转移3名伤员,在路上发现了敌人的骑兵。档案中记录了张金玉转移伤员的过程:机智沉着的张金玉同志,马上领着伤员们隐蔽在树林里,只听着敌人的骑兵在大路上哒哒的跑过去了,这时他把身上的一点干粮拿出来给伤员吃,并爬到山沟里给他们弄水喝。过后他们又继续前进,爬过了高山,涉过了深水,走了将近二百里,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终于把三个伤员安全地送到赤水。


1946年,我军卫生员在古北口战场上抢救伤员。(摄影/李瑞峰 本刊资料室提供)

在四平保卫战中,医务人员为重伤员输血。(本刊资料室提供)

在宿北战役中,我军医务人员为骨折伤员包扎石膏绷带。(摄影/陆仁生 本刊资料室提供)


在黄龙反击战中,张金玉抢救了营部和第2纵队的十几名负伤战士后,仍在战场上寻找伤员。档案中描述了那次生死抢救的情景:副排长马怀礼负了重伤,躺在距敌一百米远的开阔地里,敌人的枪不住地在打,这时他以忘我牺牲的精神,立刻前去抢救。马怀礼同志因负伤过重,满身都是血和土。张金玉把他背起来又跌倒了好几次,这时,子弹穿过了他肩头的衣服,但他毫不畏缩,说道:“哪怕我牺牲在这里,一定把你背下去!”

1948年11月,第2、3纵队围攻永丰镇。第一次攻城时,敌人火力密集,张金玉几次请战上前营救伤员,都被拦了下来。夜间二次攻城时,他再次请战,冒着敌人疯狂的火力打击冲进城壕。黑夜里,枪声密集,子弹不断划过张金玉身侧,他在壕内悄悄寻找伤员。发现伤员后,便摸索着上药、打针、包扎伤口……这一夜,张金玉共救了50多个伤员。



郭万春  

战友愿以生命相托的好军医


郭万春,1938年在晋中入伍,担任调剂员,后调任第7军21师医生(1949年11月第7军由第1兵团划归第2兵团建制)。

郭万春入伍时,并不懂医术。他日夜学习,认真向老军医求教、总结临床经验。平日里,他对伤员非常关心,尽心尽力救治。经过多年努力,郭万春成为一名深受战友信任,甚至愿以生命相托的好军医。


在淮海战场上,我军医务人员为被敌机炸伤的人员包扎伤口。(摄影/袁克忠 本刊资料室提供)


档案中记录了郭万春精心救治伤员的故事:1948年10月,在太原攻坚战中,郭万春救治了多名伤员。11月,部队紧缩太原城包围圈,攻占南北堰据点时,天气严寒,郭万春脱下自己的大衣给重伤员盖上。12月,部队奉命缓攻太原,以一部分兵力攻占城南化七头,第50团12连8班班长张喜先在战斗中负重伤,生命垂危。郭万春在有限的条件下,沉稳操作,成功给张喜先进行了动脉注射。在郭万春的精心救治和看护下,张喜先转危为安,脱离生命危险。

勤恳工作、医术高超的郭万春1948年被晋中战役休养所授予甲等功,后在第21师评干会上被表彰为特等功臣。



王天太  

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王天太,1948年11月永丰解放后入伍,不久后入党,担任第2兵团第3军7师19团卫生队看护员。

1949年9月,第一野战军进军河西走廊,对甘肃永登以西、安西以东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长距离追击作战。当时,这一带地理环境复杂且流行病多发,需要卫生员及时掌握部队伤病情况,积极采取预防与治疗措施。为保障部队战斗力,王天太跟随部队一同急行军。


我军医务人员为伤员做手术。(摄影/潘 沼 本刊资料室提供)

我军卫生员在淮海战场上为伤员包扎伤口。(摄影/袁克忠 本刊资料室提供)


9月4日,第2兵团全线出动,穿越横亘沙漠与高原河谷的永登乌鞘岭。部队在山区高寒缺氧、气候多变、地表怪石嶙峋的艰苦环境下,每天天亮出发、日落宿营,日行近百里。到了宿营地,王天太把背包一撂就跑去给同志们处理脚上的水泡,经常忙到深夜。他深知,如果不抓紧处理,水泡很容易感染、溃烂,同志们行军会更艰难。

据档案记载:第2兵团进驻张掖后,很多同志被冻伤。王天太赶到病号较多的通侦连,和连队干部、班卫生组共同研究如何预防冻疮、治疗病号,积极给冻伤严重的战士清理伤口、上药。经过10天的医治,通侦连患病和长冻疮的战士大都痊愈。

在齐家河战斗前,王天太担负战场收容任务,一天一夜粒米未进,一直坚持工作,给伤员们清理伤口、输液补液、上药护理……伤员们劝他下去吃饭,他却说:“一天不吃饭没有关系,救护你们要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编辑/王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