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撰文/记者 柳 军 李建文 特约记者 张 雷 刘 川 通讯员 张鹏昊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共和国辽阔的版图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之歌。
从本期起,本刊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进强国强军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展示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崭新面貌。

去年11月,在第12届中国航展上,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行员在蓝天上进行六机向下筋斗特技飞行和六机箭形编队飞行表演,惊艳夺目,震撼人心。记者现场目睹了当时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自1962年组建以来,八一飞行表演队为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代表团进行了600余场飞行表演;党的十八大后,他们6次飞出国门,在异国蓝天上展示我军形象;2012年5月,飞行一大队被空军授予“蓝天仪仗大队”荣誉称号……
4月上旬,记者来到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蹲点采访。能够近距离观察感受飞行员的训练和生活,记者内心充满期待。
然而,这是一次有几分“尴尬”的采访。早交班、技术研究、地面演练、飞行准备、训练讲评、体能训练……记者预先制订的采访计划统统“泡汤”,原因只有一个:飞行员学习训练太忙,没有整块的时间接受采访。
“只有平时把每一秒钟都用在技术研究和动作训练上,战时才能从容不迫、自信迎敌。”队长曹振忠告诉记者。
听到这句话,记者心中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在接近这支队伍的制胜“密码”。
“在八机筋斗特技飞行中机群防止僚机掉队,长机的速度很关键。”“我认为,僚机也要及时提醒,观察长机是否带减速设备向上动作”……4月9日一上班,记者一行刚踏进八一飞行表演队办公楼,就被会议室热烈的讨论声所吸引。


敲门进入后,飞行一大队大队长井飞并没有更多寒暄,示意记者坐下后,又继续讨论起飞行风险与预测控制的话题。
飞行员围坐在会议桌两边,队长曹振忠对面的大屏幕上,不时显示着有关数据资料。大家争相发言,记者完全没有插话的机会。飞行技术研讨会结束后,外事参谋见缝插针,利用半小时时间组织飞行员学习外语,提升他们参加外事活动时的沟通能力。
无意间,记者看到贴在墙上的飞行计划:本周飞行员要连续进行3天跨度长达10余小时的飞行训练,其中还包含跨昼夜实战化训练课目。
“既是表演队,更是战斗队。”政委何延国介绍,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飞行员都是从空军作战部队优秀飞行员中选拔而来,他们在完成飞行表演任务的同时,还要保持战备值班能力和实战训练水平。
“嘟……”4月10日清晨,清脆的哨音打破了黎明的宁静。今天是本周第一个飞行日。
这一天也是女飞行员何晓莉休假归队后的首个飞行日。9日下午,她便扎进健身房进行体能恢复训练。“三代战机对飞行员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飞行员每天必须保证1.5小时的体能训练。”指导训练的航医刘达告诉记者。
进场后,航医陈月秋始终陪在飞行员身边。指挥员下达简令后,他开始为飞行员查脉搏、量血压、测体温,询问他们的身体感受,确保每名飞行员都能以最好的状态翱翔蓝天。
机务人员一丝不苟地对战机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装备处于最佳状态。飞行员接收飞机,进入座舱。地勤人员紧随上去,在扶梯上帮助飞行员整理装具,确认各系统正常。
舱盖关闭,机务人员进行最后的准备,每个动作都熟练紧凑、井井有条。“机务人员多一分细心,战鹰就多一分安全。”现场一名机务人员对记者说。






几分钟后,伴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一架架歼-10战机快速滑出跑道,如离弦之箭腾空而起,在蓝天上划出一道道壮美的航迹。
蹲点采访以来,记者跟踪了一个飞行准备日、两个飞行日,还有几次学习交流、专题研讨等活动,感受最深的是个“急”字。飞行员们说话急,走路急,吃饭急,发言急,训练更急。从他们的“急”中,记者感受到了他们强军兴军的执着追求和为祖国苦练精飞的使命担当,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全球视野、世界眼光。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我们插上了傲视天宇的翅膀,让我们飞出国门的夙愿变为现实。”曹振忠告诉记者,每次在国外进行飞行表演,八一飞行表演队都会受到海外华人的热烈欢迎。在他们眼里,八一飞行表演队代表的就是日渐强大的祖国和人民军队。
蹲点采访短暂而充实,告别的时刻到来,记者凝神回望,只见迎宾楼前,“国家大礼、万无一失”8个金色大字,在阳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编辑/肖 晔 学员 肖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