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撰文/记者 柳 军 肖 晔 特约记者 付 凯 通讯员 张金华 康 辉
输油管线,一根连接着一根,铸成条条钢铁“油龙”,通向前线。
“前方油料告急!”面对山高坡陡、沟深水急,一群勇士突破层层阻拦,快速铺设数百公里野战输油管线。加满油后,战车隆隆穿越火线,战机升空继续战斗……
如果说油料是战争的“血液”,管线是“血液”流向战场的“大动脉”,那么托举战场“大动脉”的正是那群默默无闻的钢铁勇士——管线兵。
作为联勤保障部队某输油管线团的一名老兵,吴勇将13年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军营和管线专业,一次次涉急流、穿峡谷、登高原架设管线,一次次快速准确排除泵机故障,一次次在抢险救灾中奋勇向前……
夏末秋初,记者初见吴勇。他浓眉大眼、腰杆笔直。刚刚结束驻训任务的他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依旧深邃坚毅,眼睛里似有两汪清水。
2006年,18岁的云南昭通山里娃吴勇走进向往许久的军营,成为一名管线兵。梦想随之在此开花结果。
作为新兵连里唯一的新兵党员,吴勇从一开始就处处争先:思想积极向上,学习笔记记得工工整整,训练起来毫不惜力,脏活累活抢着干。



扛管线,是管线兵的基本功。各种管件器材加起来有1吨多重,吴勇和战友一天要来回搬运20趟以上,肩膀磨破、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
吴勇的双手满是老茧和伤疤,而在他眼里,这正是一名合格管线兵该有的荣誉“勋章”。
因刻苦训练而变得粗粝的手,也喜欢紧握细细的笔杆。刚下连时,因为文化基础薄弱,吴勇学习管线理论很困难。凭着过人的毅力,他硬是用几个月的时间啃下了1400多页的专业训练教材书。
入伍2年后,吴勇几乎掌握了管线专业所有主战装备的操作技能,成长为单位最年轻的泵站长。经过几年努力,吴勇又拿到了管线装备修理、特种车辆驾驶等多个专业的合格证书,成为人人称赞的多面手、技术大拿。




采访间隙,吴勇3岁半的女儿姚姚跑了过来。面对记者一行人,她显得有些不安。吴勇俯下身子,轻轻将她的小辫子捋顺。因有任务,吴勇结束采访准备出门,姚姚踉跄地紧追在吴勇身后。小小年纪的姚姚,似乎已对爸爸每次的忽然出发有了预感。
“山洪暴发,输油管线严重受损,必须立即抢修!”一天凌晨2时许,指挥所内突然响起警报。吴勇所在部队在粤北某复杂丘陵地域进行的实战化输油保障演练遇到险情。
管线在滚滚洪流中岌岌可危,吴勇第一个跳入齐胸的洪水中。支起塔架、安置钢索、连接管线……冒着暴雨,吴勇和战友们成功架设出一条横跨洪流的悬挂管线,油料继续向“前线”奔涌前进。
入伍13年,吴勇16次参加重大任务,每次任务他都勇挑大梁、冲锋在前。“我是管线兵,把最后一根管线留给我!”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他勇敢无畏,一往无前,每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吴勇不仅是本领高强的业务尖子,还是素质全面的“金牌教头”。作为士官教员,吴勇多次参加全军管线部队整建制跨区轮训,总是能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近些年,在吴勇的带领下,他所在班有18人成长为业务骨干,9人担任泵站长,32人立功受奖,成为单位备战打仗的标兵班。
今年1月,吴勇被中央军委评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作为联勤保障部队唯一受表彰的代表,他在中央军委军事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对于这份荣誉,吴勇十分珍视,“这是属于全体管线兵的荣誉!”
编辑/肖 晔 学员 肖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