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妙算一雄兵

——记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联合作战实验中心副主任叶雄兵

摄影并撰文/李金海 记者 穆可双 邵龙飞 通讯员 王继东

叶雄兵指导博士生开展课题研究。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些论述为我军军事科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党的十九大会场,党的十九大代表、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联合作战实验中心副主任叶雄兵在解放军代表团分组讨论中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共鸣与思考。

熟悉叶雄兵的人都知道,这些年,身患重病的他紧盯军事斗争准备研战谋战,取得累累硕果——主持和参与50多项作战仿真和实验系统建设,参加30多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现实课题实验论证,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17项,军事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14项,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叶雄兵详细了解装备技术性能。
叶雄兵指导课题组人员进行项目开发。

“功成不必在我,但建设实验系统必须有我”

那年,进入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叶雄兵,恰逢我军首个联合作战研究实验中心筹建。

“功成不必在我,但建设实验系统必须有我。”叶雄兵主动请缨。从此,他的工作与系统建设紧密相连。

大事难事看担当。叶雄兵主动牵头承担起最重最难的信息作战建模仿真等子系统的研发工作。

人机交互任务规划技术、可变分辨率建模技术、基于学习的行动效果评估机制等关键技术,接连被叶雄兵带领团队攻破。

大系统需要大创新。围绕构建联合战役对抗推演系统,叶雄兵与课题组成员先后创建了辅助决策型的推演作业系统、学习型的推演模拟系统、信息融合型的态势显示系统,构建了集中模拟分布作业的对抗式推演环境,制定了系统集成规范,开发了基于兵力实体的模型集成技术框架……

叶雄兵与技术人员配置模拟系统运行环境。
叶雄兵带领课题组人员研讨课题。

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联合作战实验论证平台,有效解决了我军作战研究长期以来定性分析多、定量论证少的难题。

“给我足够的精确数据,我们可以提前模拟战争”

那年,叶雄兵带队参加某部大型联演。平台预先演示后,他们的数据却遭到一线部队指挥员的否定。

原来,他们搜集的数据都是装备定型标准值,现实情况是由于服役时间、部署地点、保养水平等差异,实际装备技术指标已千差万别。

叶雄兵果断决定:按现实情况迅速调整!他带领团队昼夜奋战,重新采集几千条数据,改进系统、调试完善,确保部队顺利完成演习任务。

“啥时候都要用战斗力标准的尺子丈量科研工作。”回忆这段往事,叶雄兵感慨万千。为了让实验结论更加精准,叶雄兵带领课题组上高原、下海岛、走戈壁,实地采集、验证装备数据,并将“大数据技术”整合进系统,使实验平台和仿真系统愈加完善。

“让我搞科研,就是最好的精神疗养”

和叶雄兵一起工作的同事,记住了他常说的两句话——

叶雄兵与课题组人员查阅资料。
叶雄兵与课题组成员信心满怀。

一句是“跟我上”。项目中最难啃的骨头、最难把握的问题,叶雄兵敢于带头承担。另一句是“我负责”。叶雄兵说:“我牵头的课题,成果质量我把最后一道关,出了问题我负责!”

那年,某重大课题进入收官阶段。当时,单位组织体检,医生发现叶雄兵的左肾长有一个恶性肿瘤,要求他马上住院进行手术。

然而,办理入院手续后,叶雄兵就“消失”了。对单位和家人,更是只字未提病情。妻子也是接到医生催促手术的电话,才知道真相的。

不顾大家的劝说,叶雄兵仍坚持在攻关一线。一直等到某重大课题任务完成,他才住院手术切除一侧肾脏。医生和单位领导要求他离岗休养,可术后1个月,他又回到实验室。他说:“让我搞科研,就是最好的精神疗养。”

编辑/穆可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