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老班长”那样

——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传承弘扬 “两不怕”精神纪实

摄影并撰文/特约记者 戴 强 刘吉强 赖桥泉 李怀坤 通讯员 赵 聪 王 磊

“王杰!”“到!”这是一场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点名,齐声喊“到”的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生前所在班——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的全体战士。

这是一个流淌着英雄血脉,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光荣集体。带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记者走进“王杰班”,探寻他们弘扬“两不怕”战斗精神的足迹。

“王杰班”战士在武装奔袭中勇当排头兵。
“王杰班”班长王大毛悉心擦拭老班长雕像。
 
 
 
像老班长那样紧握钢枪

在“王杰班”宿舍,始终保留着王杰的床铺。班长王大毛每晚都要将老班长的被子打开,清晨再将被子工整叠好。

对于这个坚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传统,去年才成为“王杰班”战士的周智涵经历了从疑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心理变化。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翻开王杰留下的日记,在认识王杰、读懂王杰的过程中,周智涵感觉“经脉被打通了”。如今每晚熄灯前,他都会擦拭王杰雕塑,向老班长汇报一天的工作。

血脉里融入“两不怕”精神,便有了奋发向上的力量。且看英雄传人交出的耀眼成绩单:该班先后有109人入党,50人提干或考入军校;班里走出的275名战士,个个是训练标兵,参加旅以上比武考核先后有213人取得好名次……

缅怀英雄事迹,誓做“两不怕”精神传人。
栉风沐雨磨砺坚强意志。

 

 

像老班长那样苦练硬功

追述历史,“王杰班”先后跟随部队经历了10次整编、6次转隶和1次移防,然而他们始终步伐不乱,一路向前,一路领先。

2017年5月,“王杰班”由工兵班调整组建为装甲步兵班,装备由工兵铁镐变成了装甲战车。10个月后,某新型战车又列装部队,对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严峻挑战。

“吃不了大苦头,就磨不出硬骨头。”班长王大毛带领全班战士到兄弟单位虚心求教,零件一个个认,任务一个个过。

新装备列装不足百天,他们便在首次实弹射击中获得全部命中的好成绩。2018年8月,“王杰班”在考核中与当初求教过的兄弟单位对垒,取得了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

茧子厚、疤痕多、脸蛋黑、衣服破,是“王杰班”战士的专属“名片”。不过1年多时间,全班战士人人取得通信、射击、驾驶3大专业的等级证书,熟练掌握11种打击火器。

新装备列装后,“王杰班”是全旅第一个进行试训的单位。
野外驻训,练强专业技能。
强军路上,“王杰班”战士冲锋在前。

 

 

像老班长那样直面生死

“爸爸、妈妈: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我已经身在战场……”这是“王杰班”下士徐彬写给家人的“特殊家信”。

近年,为打牢官兵练兵备战思想基础,“王杰班”所在旅持续开展“假如明天上战场,留给亲人一封信”活动,让官兵思想先期“进入战场”,接受“硝烟”考验。官兵们将这些家信称为“战前家书”,每写一次,灵魂就受到一次触动,使命感就增强一分。

去年,连队组织开展新战车首次水上驾驶训练。徐彬主动请缨,驾驶战车第一个驶入水中。突然,一阵大浪袭来,战车不断摆动,随时面临倾覆的危险。徐彬冷静掌控方向盘,通过油门控制保持车身稳定,随后启动险情预案,最终化险为夷。

一次夜间实弹演习,3发弹未爆,“王杰班”战士奉命进行排爆。战士们小心翼翼挖出哑弹,放在装有沙土的木箱里。

转移炮弹时,山路崎岖不平,为确保弹体平稳,3名战士一路死死抱住装着哑弹的木箱。挖坑、铺线、设置炸药、引爆……随着几声巨响,哑弹被成功销毁,而战士们的衣服早已湿透。

“‘王杰班’战士人人有颗勇敢的心,个个有股英雄气。”连长沈国节介绍,近年来,“王杰班”先后执行10次抗洪抢险和7次扑灭火灾任务,120余次成功排爆除险,在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前交出了英雄传人的优秀答卷。

“王杰班”战士在海训场刻苦训练。
“王杰班”新兵写的第一封信就是“假如明天上战场,留给亲人一封信”的特殊家信。
“王杰班”在某训练基地开展“一专多能”训练,考等级,强本领。

编辑/刘欣欣 学员 李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