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绝活”,实施精准保障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一营练兵影像

摄影并撰文/记者 张 雷 特约记者 赵佳庆 通讯员 张 亮 汪学潮 师庆鹏

铁马列阵,气势如虹。
 

你见过汽车走钢缆吗?4月中下旬,记者在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一营蹲点采访时,目睹了一名驾驶员开着汽车走钢缆的惊险一幕。

这名驾驶员叫卞建峰,四级军士长,身材敦实,笑容憨厚,驾龄16年,立过二等功,去年还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官兵都称他老卞。

训练场上,只见老卞驾驶一辆越野车先爬上一个斜坡,将前后车轮相继精准落在两条晃动的钢缆上,然后平稳地行驶了两个车长的距离。事后,老卞告诉记者:“要锻造战场上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平时不练些‘绝活’还真不行!”

车辆分散伪装。
驾驶员驾驶汽车走钢缆。
快速出动。
 

开着汽车走钢缆, 只是记者见到的第一个惊险场景。4月19日,记者跟随副营长王文珏到各训练点去检查,看到官兵们过弹坑、爬高架、上平车……每个课目都充满惊险与挑战。山地驾驶训练时,记者坐的车子正跟着一辆运输车在山道上盘旋,突然“轰轰”几声巨响传来,窗外泥土飞扬,着实将记者吓了一跳,原来我们遭遇了“敌机轰炸”。

4月22日,临近中午,王文珏决定设置一项带战术背景的任务,检验驾驶员“精准投送”能力。他命令两辆运输车前往某训练点送午餐,记者决定跟随前往。

途中,驾驶员接到前方桥梁被炸、道路被毁的“敌情”。简单商议后,他们通过车载导航系统选择了近道,决定涉水过河。可是,下河容易上岸难,两辆车同时陷入泥泞。只见驾驶员从车厢中取出一捆像竹简一样用铁丝串起的圆木,铺在打滑的车前,一踩油门,卡车立刻就冲上了岸。

巡查重装车,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子夜奔袭。
道路被“毁”,官兵驾车涉水过河执行任务。
开展夜间投送演练。
 

在和官兵交流中,记者多次听到“精准”这个词。王文珏告诉记者,实战化训练要瞄准短板弱项发力,落实到每个官兵的身上,就是驾驶技术要精准、协同配合要精准、思想认识也要精准到位。“精准”上战场,是完成战时运输保障任务的关键。

这支汽车部队组建于1951年,经过27天临战训练,就满载弹药和物资奔赴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并以敢打善拼而闻名。今天,置身这支英雄部队,记者依然能深刻感受到那种勇往直前、敢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精气神。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从指挥员到驾驶员,只要出车,就要携带背囊。王文珏介绍说,部队组建之初没有营房,老前辈就以车为家,上了朝鲜战场更是随身带着背包。和平建设时期,因为随时可能接到投送任务,一代代汽车兵依然保持着上车必带背包的习惯。今天,保持箭在弦上的战备状态,更要传承好这一做法。

爱岗敬业,苦中有乐。
精检细修,维护装备。
指挥卸载。
一声令下,重装连官兵紧急出动。
 

记者在该营动态监控系统上看到,近百台各型车辆散布在方圆近百里的区域,道路驾驶、物资装载、车辆抢修等训练同步进行,点击其中任意一个小红点,就会显示某台车辆当前的位置及其运行时速。

以前,汽车兵执行任务时按图行进,通信手段落后,时有迷路、跑偏等情况。现在,重装车不仅可以完成远程投送,而且全都装配了通信指挥系统,实时掌控运输动态,确保快速精准投送。

看训练,话变迁。记者走进这支既普通又不普通的部队,感受到人民军队逐梦前行的自信与力量。

 

编辑/刘欣欣 翟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