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一线,迎着春天光荣绽放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向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我军女性医护人员致敬

撰文/记者 高立英

 

她们闻令而动、勇于“逆行”,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群众。她们用生命见证使命、用奉献诠释宗旨,生动展现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冲锋在前、敢打必胜的军人本色,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情怀担当,无愧为新时代巾帼奋斗者,无愧为最美白衣战士!

 

如果不是这场战“疫”,“你”会在哪里?

像每一个平凡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一样,在每个忙碌的清晨,“你”为孩子做好可口的早餐;在每个华灯初上的黄昏,“你”与爱人携手漫步;在每个宁静夜晚,“你”在父母膝下承欢;在无数个平常的日日夜夜,“你”又以一名军人或医者的样子,一直坚守在那里……

而今,“疫魔”来袭,“你”一袭白衣征战武汉。

13岁的西安双胞胎姐妹把“你”借给了武汉——结束一天繁重的救治任务后,摘掉口罩和护目镜那一刻,“你”美丽的脸庞勒出了深深的压痕。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看见,那家中的我,乖巧懂事而坚强……”女儿们为“你”献上了一首自己改编弹唱的歌曲,还写信说要用自己的压岁钱,给妈妈买最好的护肤品,再帮妈妈涂上面膜。

一位丈夫把“你”借给了武汉——“你”因为不想让家人担心,瞒着丈夫奔赴战场。直到看到新闻,丈夫才知道妻子已经从重庆飞赴武汉抗疫一线。

因为忙碌,“你”和丈夫多说两句的时间都没有,两人忍不住吵了一架。几天后,“你”看到微信里已经有4000多条未读信息,里面还有丈夫发来的一段话——“你是我妻,也是战友,务必牢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盼早日凯旋。”

一对医生夫妇把“你”借给了武汉——他们的女儿是医院ICU专科护士,虽然才26岁,参加工作不到4年,但护理技能却样样过硬。除夕夜,刚下夜班的“你”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就登上了飞往武汉的军用运输机。

“孩子,不要怕! 2003年抗击非典,我和你妈妈就在一线。现在,武汉需要你到一线,这就是传承,这就是使命。”送别前父亲的深情嘱托,给了“你”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在武汉,在医院,在病房,在人民最需要的岗位上,“你”用精湛的医术和悉心的护理,呵护病患的健康与生命。

病人们说,“你”温柔的声音和充满笑意的眼神,也是治愈的良药。

战友们说,战斗冲锋的“你”最美。

家人们说,春天来了,盼“你”早日凯旋。

“你”是每一名军中“白衣天使”。在“你”的节日里,我们向“你”敬礼,以一名战友的名义,也以一名被守护者的名义!

 

军中巾帼,建功抗疫一线。(摄影/记者 王传顺)

 

 

 

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 宋彩萍

摄影/记者 王传顺

 

1974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面对疫情,她主动请战,除夕夜奔赴疫区。到达金银潭医院即带领队员连续奋战,1天1夜就将普通病房改造成专业传染病病房,同时规范收治流程、完善防护措施,为批量高效率高质量收治病人赢得了时间。转战火神山医院后,带领护理人员用“专业化”和“有温度”的暖心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收到患者表扬信20余封。曾获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荣立二等功1次。

 

宋彩萍冲在战“疫”第一线。
宋彩萍在病房仔细询问病人情况。
宋彩萍(左)根据监控视频和同事交流注意事项。
 
 
 
 

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 仲月霞

摄影/记者 王传顺

 

1966年5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她主动报名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打头阵带领4名护理骨干进入武昌医院病区,用最短时间将医院普通病房改造成隔离病房,参与制订隔离病房护理规范8项,培训军地骨干60多人次,为收治更多患者提供了保障。转战火神山医院后,她带领20名队员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布置新病区,确保第一批患者顺利收治。曾获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荣立三等功2次。

 

“战地玫瑰”仲月霞。
仲月霞(左)和同事在库房检查物品登记情况。
仲月霞到病房询问患者身体情况。

 

 

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 路美

摄影/记者 王传顺

 

1982年4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感染十三科护理六组组长。

疫情面前她不惧艰险,义无反顾赶赴一线,带领护理团队第一批进入泰康同济医院“红区”,连续奋战2天1夜接收患者。入院以来,直接参与多名危重患者救治工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转入轻症病房;其他病情稳定,出现好转迹象。荣立三等功2次。

 

战胜疫情,路美信心百倍。
进入病房前,路美认真帮助战友检查防护装具。
路美在整理高流量吸氧机,准备带入病房。
 
 
 
 

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 江晓静

摄影/记者 王传顺 通讯员 王皓宇

 

1963年1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作为医院疫情防控救治专家组组长,她始终冲锋在前、以上率下,带领全科人员坚守岗位、全力救护病患,高峰期发热门诊24小时接诊近500人次。她和“战友”想尽一切办法将治疗关口前移,每次收治重症患者,她都住在科里进行24小时观察,最大限度保证救治质量,有效降低病亡率。曾获医院基层建设先进个人、医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成功抢救病人后,江晓静露出开心的笑容。
江晓静和战友查看胸片。
江晓静在病房鼓励患者。
 
 
 
 
 

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 战“疫”一线“ICU大管家”

——记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

摄影并撰文/记者 王传顺 陈国全 范显海 中国军网记者 高 辉

 

爱笑的陈静,没想到会以“硬核护士长”之名登上了网络热搜排行榜。

“每天讲2遍不够,我就讲200遍!”“护目镜必须戴好!”“洗手后必须戴手套!”……这是医疗队刚刚进驻汉口医院的一段视频,因为语气急促近似吼声,陈静被网友称为“硬核护士长”。

严厉、细致、认真,是30年从事急诊急救、肾内科血液净化护理工作,留给陈静的职业印记。而这“硬核”的背后,她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6年前,陈静将微笑带到了遥远的利比里亚。在与埃博拉疫情战斗的日子里,身为护理组组长的她,将笑脸画在防护服上,奔波于各个隔离病房。尽管不能看到陈静真实的笑脸,但当地居民记住了防护服上的笑脸。他们说:那是他们见过的最美中国笑脸!

 

“硬核护士长”,其实很爱笑。
陈静和同事在准备当天的医疗用品,核实患者用药。
为了挽救每一名重症患者,陈静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年前,陈静跟随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2018”医疗服务任务。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大洋洲到中南美洲……在8个月的时间里,她的笑容伴随和平方舟的远航航迹一直延伸。

“硬核”背后是胆识。第一个为重症患者翻身、第一个为患者清洗身体……无论是在汉口医院还是在火神山医院,进入重症监护室,陈静总是将自己排在第一梯队第一班次。

陈静在重症一科担任护士长,主要负责感染控制工作,也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堪称“ICU大管家”。

进驻火神山医院之初,走进刚刚建成交付的重症监护室,工作千头万绪,陈静带领从全军各单位抽组的50名护士,一边安装设备,一边熟悉装备性能。

凭着多年积累的急救经验,陈静整理出1000余种药品、耗材、器材,从仓库“蚂蚁搬家”一样,迅速转运到病房……“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具有专业水准的ICU!”这位护士长让战友们刮目相看。

 
根据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陈静给大家交代护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忙碌的陈静一边打电话,一边给值班护士布置工作,叮嘱感控工作流程细节。
在重症监护室,陈静为患者打气加油,给予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陈静脸上出现深深的压痕。
 

那年,上海评选出首届“仁心护士奖”。颁奖词这样评价陈静:“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对患者她付出的是一丝真情,一份关爱,舍小家为大家,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无时无刻不在奉献!”

爱的暖流,汇聚武汉三镇。每天,陈静和战友们为爱而战。

每当夜幕降临,或晨曦微露,陈静往返医院和住地,都会看到沿途临江楼群大屏上耀眼的字幕。

一个细节让她和战友们不约而同绽放微笑——“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字幕,如今已经换成了“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编辑/刘欣欣

 

 

 

缺席的告别

摄影并撰文/李 森 记者 范显海

 

2月12日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护士吴亚玲完成手中工作后,来到一个靠窗的角落,接通了微信视频,送别病逝的母亲。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后,吴亚玲面向云南昆明家的方向,一鞠躬、二鞠躬……泪水瞬间涌出眼眶。

新年伊始,疫病肆虐。军队医护人员从大江南北赶赴武汉,承担起火神山新冠肺炎专科医院医疗救治任务,吴亚玲正是其中一员。

加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挺进武汉疫情防控一线,这并不是吴亚玲第一次出现在急难险重任务最前线。入伍以来,她曾经执行过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重要任务,使命感早已深入血脉。“医护人员负责救治患者生命,我的责任是保护医护人员的生命。”吴亚玲所负责的感控工作,繁杂琐碎,却至关重要。清洁消毒、准备防护用品、检查区域感控情况、督导防控措施落实……她用细致入微的工作,时刻与病毒进行攻防战,为那些与重症患者近距离接触的医护人员提供一道道严密的防护线。

 

2月12日,吴亚玲通过微信视频向去世的母亲鞠躬告别。
吴亚玲(右)帮助医护人员准备护目镜。
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吴亚玲悲痛万分。
母亲去世次日,吴亚玲坚持像往常一样乘坐通勤车到火神山医院上班。
 

一次次,吴亚玲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一次次,她将“不在”留给了家人。她总想着,等任务结束后,一定要找机会给家人更多的补偿。然而,意外比明天更早来临。2月11日下午,她的母亲突发急病去世,正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吴亚玲痛失与母亲再见一面的机会。

12日清晨,吴亚玲和往常一样准时登上前往火神山医院的通勤车。一夜无眠的她,双眼已经哭得红肿,内心悲痛万分。医院临时党委让她休息几天,但她还是坚持按时回到岗位继续工作。

 

吴亚玲帮助医护人员穿戴防护用品。
吴亚玲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
吴亚玲准备进入重症监护病房。
午饭后,吴亚玲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知音湖畔。
 

吴亚玲依旧从早忙到晚,一如既往将所有的防护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一样医疗器械都洗消得干干净净,每一项感控措施都落实得扎扎实实。

2月15日中午,记者在医院附近的知音湖边,偶遇换岗吃饭后的吴亚玲。在微微的春风里,她默默凝望波澜不惊的湖水,久久未动,背影似乎在诉说深深的思念……

 

 

编辑/刘 妍

 

 

 

你的双眸,璀璨如夜空闪亮的星

摄影并撰文/记者 赖瑜鸿 通讯员 张璇子 柯 磊 李 芳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远方的你,是否平安和勇敢;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看见,那家中的我,乖巧懂事而坚强……”对着手机屏幕,13岁的双胞胎姐妹惠馨荻和惠馨乐为妈妈郭玮演唱了一首她们改编的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

惊喜、感动、想念……写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郭玮的脸上。歌曲还没听完,她的眼角已经湿润。

时间回到1月28日晚,奋战在武昌医院抗击疫情第一线的郭玮,脱下穿了一天的防护服,肿胀的脸庞被口罩和护目镜勒出了深深的印痕。这一幕被队友拍下并发到网上,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家中亲人也从网上看到了郭玮熟悉的面孔。两个女儿没有想到,多日不见的妈妈,会以这般样貌出现。

 

郭玮进入“红区”病房前。
因为护目镜雾气太重,郭玮需要走近才能看清墙上的病人信息。
忙碌一天的郭玮摘下口罩,露出了脸上的压痕。
郭玮悉心照料患者。
进入武昌医院“红区”病房前,郭玮仔细检查防护装备。
 

1月24日,大年三十,凌晨的一通电话,让郭玮紧急撤回了休假报告,退掉了返乡车票,在请战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来不及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这名25年如一日奋战在临床一线的白衣战士背上行囊,告别家人,与战友们一起出征武汉。

连日的高强度工作,使她和战友们面部都有些浮肿。口罩边缘的长时间摩擦导致皮肤过敏泛红,更加剧了面部的疼痛。但只要一踏入病区,她便全然忘记了伤和累。

郭玮知道,女儿们非常想念她。每次工作间隙,她都会翻看女儿发来的视频,然后简短地回复:别担心,我很好!

郭玮已成为两个女儿最好的榜样。得知医疗防疫物资紧缺,姐妹俩动员同学们一起捐款,为武汉抗疫一线人员购买口罩。

“妈妈,您是女儿心中最亮的星。”视频结尾,姐妹俩向妈妈献上最真挚的赞美和祝福。她们相信,妈妈一定会带着抗疫胜利的消息凯旋!

 

 

编辑/高采薇

 

 

 

拼我心力,护你无恙

摄影并撰文/ 赵法胜 许 溟 特约记者 李永飞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黄鹤楼上,荆楚大地在薄雾中渐渐苏醒。赵晓林早早登上开往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班车,靠着座椅静静地闭上双眼,把当日工作流程在脑海里又“演练”了一番。

作为感染控制科的主管护师,赵晓林的主要工作是组织训练、考核和督导医务人员提高防护技能,检查感染控制各个环节,为战友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到了医院,距离医务人员交班换岗还有一段时间。赵晓林把前不久防护考核的成绩梳理了一遍,标注出几个重点人员存在的问题和强化补短计划。

此时,赵晓林抬头看看表,快步走向缓冲间。这里是医务人员出入病房的关口,穿脱防护服都要在这里完成,可以说是一道关乎健康的“安全门”。

 

赵晓林为即将进入病房的战友加油。
赵晓林对医护人员进行个人防护技能考核,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
赵晓林为即将进入病房的医务人员检查防护细节。
守护生命,战胜疫情,赵晓林和战友们满怀信心。
 

几名护士走了过来,开始穿戴防护用品,赵晓林一边利落地协助她们,一边提醒她们要注意的事项:“这不行,得用棉球塞住缝隙,再贴上胶布,宁可严上严,不能露半点。”此时,她像个铁面“安全员”,绝不放过任何一点漏洞和隐患。

将检查过关的战友送入病房后,赵晓林立刻穿好防护服、套好隔离头套、戴上防护镜,“全副武装”走向另一处缓冲间,等待下班出来的医护人员。她解释说:“脱衣环节也非常重要,出病区时大家衣物都被污染了,几十道程序必须严格落实,不能有丝毫马虎。”

医护人员纷纷走出病区,赵晓林立即紧张起来,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他们的每个动作,及时提醒和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一位护士脱防护服时,手背不小心碰到了污染面,赵晓林赶紧上前进行消毒处理。

忙完这一切后,赵晓林的脸上满是汗水,护目镜里早已“雾气蒙蒙”,但大大的口罩也掩盖不住她眼里的笑意:“战友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我愿做白衣天使们的守护者!”

 

 

编辑/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