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开山筑“剑巢”

——记火箭军某工程旅营长沙子呷

摄影并撰文/特约记者 李永飞 通讯员 段开尚 徐军凯

火箭军某工程旅营长沙子呷有一双粗糙的大手。18年来,这双手在钢筋、水泥和岩石中舞动,10余次与死神“掰手腕”,上万次打眼放炮掘进施工,在深山里为大国长剑“筑巢”。

18年前,沙子呷离开大凉山彝寨去当兵。临别时,乡亲们对他说:“当个好兵,入了党才算有出息……”

当好兵、能入党,不仅是乡亲们的深情嘱托,也是沙子呷的奋斗目标。入伍后,他总是冲在最难处、干在最险处。那一次,连队在海拔3000多米的工地作业,高寒缺氧、风沙漫天。沙子呷作为先遣队员战塌方、排险情、蹚新路,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工程开工仪式上,沙子呷火线入党,面对鲜艳的党旗,他流下了热泪。

 

沙子呷(左)帮带新战士提升绑扎炸药技能。
沙子呷严抓细抠工程质量。
沙子呷(右)在实验室检查设备状态。
沙子呷与战士们一起排除堵管。
沙子呷带领官兵重温入党誓词。
沙子呷仔细倾听掘进断面有无滴水声。
2015年9月,时任排长的沙子呷(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那次,施工段遭遇泥夹石、破碎岩、黄泥层等不良地质,拱顶出现大塌方。艰巨任务再次落到沙子呷头上。他带领党员突击队,爬上作业架排险加固,架起型钢支护,挂网喷射混凝土,连续奋战2个多月,将万余根钢管插入岩石,成功突破沉降坍塌地段,为阵地穿上一件坚固的“铠甲”。

从士兵成长为营长,从几乎不会说汉语的彝族青年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沙子呷不仅保持一颗“勇敢的心”,也锤炼出一颗“智慧大脑”。他研发了12项革新成果,探索总结的新训法工法,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牵头组成岩爆防治攻关小组,破解岩爆难题,使施工安全系数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打破传统施工模式,发明了13项新工艺工法,引进9种新型机械装备,让日掘进度、月被复量成倍增长,刷新多项施工纪录。

转战南北,逐梦前行。入伍以来,沙子呷5次立功、13次被评为先进,2019年底被评为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

 

 

编辑/肖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