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英雄的足迹奋勇前行

——抗美援朝英模部队新时代强军风采掠影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近6000个功臣集体和30多万名英雄功臣。战争气壮山河,英雄精神光照千秋。70年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直激昂不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始终赓续不断。今天,新时代革命军人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聚力备战打仗,苦练打赢本领,坚决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努力开创新时代强军事业新局面。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踏访部分抗美援朝英模部队,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聚焦英雄传人的新时代强军风采,以此告慰革命先辈,激发官兵斗志。

——本刊编辑部

 

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新兴里战斗模范连”开展实战化演练,努力提升打赢能力。(摄影/陈天锦)

 

 

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邱少云生前所在连——

铁一般的永恒坚守

撰文/特约记者 樊净芷 通讯员 郝剑飞 摄影/王晟宇

六十余载时光沉淀,英雄精神薪火相传。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九连的一代代官兵,始终传承严守纪律的好作风,共同坚守“纪律重于生命”的精神旗帜,不断续写英雄部队的光荣篇章。

新兵下连、新干部到任,第一课就是到“邱少云连”系统学习邱少云的生平事迹,探寻英雄壮举的精神源泉;每月评选“纪律严明先进班”和“学少云标兵”,以英雄精神激励官兵争创佳绩;在执行野营驻训、实兵演习等重大任务前,组织“少云战地系列活动”,引导官兵将守纪如铁基因融入血脉、嵌入战位、付诸行动……训必求真求难,考必从严从实,攻则奋不顾身,守则坚若磐石,英雄精神在新时代官兵血脉中传承,邱少云擎过的战旗更加鲜艳夺目。

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时,连队官兵经手上百吨救灾物资。无论他们多渴多饿,物没动一件、水没拿一瓶,抢救清理出价值1000多万元的贵重物品和现金,都逐一登记,完璧归赵;2015年跨区演习中,就算身边没有导调员的监督,渴得喉咙“冒烟”的官兵依然自觉遵守演习纪律……

从上甘岭战场到演兵场,时空变换,不一样的面孔,一样的赤胆忠诚,一样的铁血精神!

 

红色名片·邱少云生前所在连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参加金化以西“391”高地争夺战,某部三班战士邱少云随部执行潜伏任务,
以烈火焚身岿然不动的英雄壮举,铸就了“纪律重于生命”的精神丰碑。60多年来,邱少云生前所在连先后经历6次转
隶、4次更易番号,4次荣立集体一等功,3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纪律严明模范连”
“爱国为民模范连”荣誉称号。
在老班长邱少云目光注视下奋勇前行。
训练坚持从严从难,磨练打仗本领。
“学少云标兵”为连队官兵讲述邱少云战斗故事。
传承英雄精神,苦练打赢本领。

 

 

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临津江突破英雄连”——

千锤百炼胜战利刃展锋芒

摄影并撰文/记者 宋子洵 特约记者 海 洋 通讯员 安东海 张国奇

“鏖兵八旬锻钢铁,英烈三千铸连魂。”步入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装步五连连史馆,遒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5件实物、79面锦旗、26枚勋章、64块奖牌……一项项荣誉、一件件文物,构筑起连队的精神家谱。

1950年12月,在抗美援朝突破临津江战斗中,该连担任第一梯队尖刀任务,全连官兵英勇无畏,仅用11分钟便渡过临津江,开辟登陆场。战后,连队被授予“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荣誉称号。

跨入新时代,连队矢志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把急难险重任务当成弘扬传统、彰显血性的实践平台——

2015年5月,连队赴西非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官兵出色完成了轮换部署、哨位执勤、武装护卫等任务,被联马团誉为“防卫精英”。完成任务归国后,官兵把维和战场上积累的实战经验融入日常训练,战斗力水平节节攀升。

2017年7月,调整改革后不久,连队担负起某课目示范任务。面对全新的挑战,全连官兵每天高强度连续攻关钻研,战术协同日趋娴熟,火力运用愈加精准。

近年来,该连2次被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先后有14人在各级比武考核中夺魁。在提升战斗力的道路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冲锋姿态。

 

红色名片·临津江突破英雄连
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装步五连前身是1933年11月组建于甘肃省合水县的红军连队。1950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
战役突破临津江战斗中,连队战斗表现出色。连队曾转隶17次,涌现出“十大功臣”王凤江等一大批英模人物,荣立
集体一等功3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30次,被授予“钢铁连队”和“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荣誉称号。
练兵备战,再创佳绩。
野外训练,判定方位。
官兵进行人车协同训练。
维和战场,快速出击。

 

 

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

华丽转型英雄气概今犹在

摄影并撰文/赵治国 特约记者 姜 帅 通讯员 刘梦婷 陈天锦

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旅史馆内,一面绣有鹰形图样的旗帜十分显眼——美军“北极熊团”团旗。它的缴获,被载入人民军队光辉战史,也书写了该旅摩步2营4连——“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的“高光时刻”——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27日晚,该连在长津湖新兴里意外与敌精锐部队、被称为“北极熊团”的美军第7师31团遭遇。面对严寒天气和强敌,英勇的志愿军将士经过数昼夜激战,全歼“北极熊团”3100多人,并缴获该团团旗。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英雄气始终绵延不息,激励新时代英雄传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

近年,该旅经过调整改革,从摩步旅转型为合成旅,多支新型作战力量应运而生。官兵从抗美援朝光辉战史中汲取强军力量,迎难而上,打响了一场转型“突围战”。

构建“旅营连作战能力指标体系”,制订《转型建设三年规划》,出台《深化练兵备战十项措施》……一张张转型建设路线图相继出炉,从首长机关到普通一兵,人人进战位、研战法、强技能,跑出转型“加速度”,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攻克50多个制约备战打仗的瓶颈问题,探索形成20多项战法创新成果;参加集团军以上比武考核,荣获23个第一……

这些新时代的勇士们,时刻准备着再次向胜利发起冲锋!

 

红色名片·新兴里战斗模范连
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摩步2营4连,前身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4次,被授予
“白马关战斗模范连”称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授予“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称号。2000年以来,连队先后荣立集体
二等功4次,连续12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连队和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在逼真战场环境下锤炼官兵打赢本领。
空地联合一体作战,锻造新型战斗力量。
运用无人机侦察,对“敌”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执行大项任务前,官兵从连队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

续写“三个不相信”新传奇

去年夏天,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排长仇安在备战陆军组织的比武中受伤,但始终坚守在演训一线,带领车组夺得同类车型车组第一名。回到连队,他第一时间把奖牌拿到荣誉室向老连长杨根思汇报。

前不久,列兵刀军荣在营比武竞赛中打破纪录。在连队荣誉室举行的报告仪式上,刀军荣走到老连长杨根思画像前报告:“这次比武,我给连旗增了光。”

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连长杨根思面对强敌,喊响“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带领官兵连续打退敌人8次进攻。在最后仅剩一人时,他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

南征北战70载,老连长杨根思的英雄宣言成为一代代连队官兵的精神旗帜,激励他们接续奋进。

铁血精神来自传统精神的熏陶。该连党支部探索出“新兵下连有活动、载誉归来有报告、节日纪念有仪式、重大任务有动员”的仪式教育路子。传统讲堂学事迹、随机讲堂说传统、“根思讲堂”谈体会,讲好老连长的英雄故事,培育了连队官兵的英雄气概,强化了使命担当。近年来,该连在国际军事比武、陆军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连续3年被集团军表彰为“强军兴训先锋连”“基层建设标兵连队”。

 

红色名片·杨根思连
“杨根思连”前身是1933年3月组建的福建宁德县游击队。建连以来,涌现出功臣荣誉班排12个,以“特级战斗英雄”
杨根思等为代表的英模个人18人,锻造形成了以“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
不了的敌人”为主要内容的优良传统,连队先后被授予“杨根思连”“卫国英雄连”荣誉称号,2008年被表彰为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10次。
新一代连队官兵刻苦训练,争当强军标兵。
在实兵对抗演练中,“杨根思连”官兵突入蓝军阵地。
执行演训任务前,官兵在老连长雕像前誓师。
在驻训场举行的连长交接仪式上,第30任连长李照隆(前排左)郑重接过连旗。

 

 

海军陆战队某旅“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

甘洒热血染战旗

撰文/记者 范 离 通讯员 王淑叶 摄影/张 震 韩 亮

2019年10月1日,伴着雄壮的《钢铁洪流进行曲》,鲜艳的“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战旗,随着战旗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检阅。

这面战旗,是革命先辈在朝鲜战场上用鲜血染红的。1951年6月,志愿军第26军77师230团一营二连官兵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守阵地17昼夜,用毙敌740余人的战绩,换来了这面满载荣誉的战旗。

69年来,连队代代官兵传承红色基因,高举英雄战旗,弘扬光荣传统,不断创造崭新业绩。1952年,从朝鲜凯旋归国后,该连和着我军发展建设的铿锵足音,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连队转隶海军陆战队某旅,化身有着“陆地猛虎、海上蛟龙、空中雄鹰”美誉的尖刀利刃。

换装很简单,脱下“迷彩绿”换上“海军蓝”;转型却很困难,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一开始,两栖步战车还没配发到连队,他们就对着教材,看着视频,边学边练。后来,连队有了“真家伙”,他们就天天泡在车场,白天上手练习,晚上学习保养。新装备正式入列后,官兵直接驾车开赴演训场。去年,连队在外驻训整整8个月。

3年过去了,该连完成从陆战到两栖作战、从单一作战到多样化作战的转型。无论是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还是国际军事比武,他们都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决心和实力,圆满完成使命任务。

 

红色名片·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
“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前身为沂南县独立营2连,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战火考验。1951年6月,
在鸡雄山阻击战中,全连官兵在粮尽水缺、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坚守阵地17昼夜,胜利完成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
2017年,连队转隶海军陆战队某旅四连。
连队开展实战化演练,锤炼打赢尖刀。
战旗标定连队辉煌功勋,激励官兵奋勇向前。
苦练两栖作战本领。
指导员带领新兵重温连队光荣历史。

 

 

空降兵某部“上甘岭特功八连”——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撰文/新华社记者 张金娟 摄影/陈立春 夏 澎 特约记者 蒋 龙

2020年9月,塞北草原,一场空地一体夺控要点演练激烈进行。主攻任务又一次落在了“上甘岭特功八连”——空降兵某部三营八连头上。

当日气象条件不佳,地面风速达十几米每秒。八连官兵凭借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平日刻苦训练的技艺,成功降落在预定区域,并迅速展开进攻……

“在战火中淬炼铸就的上甘岭精神早已融入官兵血脉,成为连队发展的不竭动力。”指导员祝华峰说。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队改编为空降兵某部三营八连。从骡马化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信息化,八连屡次在空降兵战斗力转型的关口当先锋、打头阵。

——2005年,八连成功完成重型装备三件连投试训任务,空降兵远程突击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7年,八连首次万里机动出国门与外军同场竞技,部队长途机动打击能力实现新跨越;

——2008年,八连首次实施人员和重型装备“一体空降”,空降快速作战能力有新提升;

——2013年8月,八连首次参与多型机种、多型装备混装连投、大部队集群伞降,空降兵初步形成大规模空降作战能力……

“八连官兵从不缺少血性,因为‘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精神已经根植每一名官兵灵魂深处。”连长向东说。

多年来,八连官兵高擎上甘岭英雄战旗,在部队转型建设、重大军事行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优异,连队连续66年保持先进,成为新时代空降兵部队基层建设的一张名片。

 

红色名片·上甘岭特功八连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1931年创建于鄂豫皖苏区湖北省黄安县。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
连队官兵浴血奋战43天,坚守坑道14昼夜,最终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主峰。战后,连队被授予
“英勇顽强,功勋卓著”锦旗,并荣立集体特等功。
第67面战旗入柜,又一项荣誉载入连队史册。
开展空中伞降训练。
装备伞降空投至预定地域。
强军路上阔步向前。

 

 

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王海大队”——

空中尖刀今朝更锋利

撰文/记者 张磊峰 特约记者 迟玉光 通讯员 尚 方 摄影/黄振伟

1951年10月,组建刚满1年、人均飞行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的志愿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一大队飞赴朝鲜战场,投身抗美援朝战争。

纵然敌众我寡,仍敢放手一搏。大队长王海率队击落击伤敌机29架,创造了“15∶0”的空战奇迹;飞行员孙生禄驾驶的战机被敌机击中后,他毅然放弃跳伞机会,驾驶熊熊燃烧的飞机冲向敌机群;飞行员马保堂为掩护战友,与数架敌机展开空中格斗,打得敌人阵脚大乱、落荒而逃……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空,该大队年轻飞行员们凝聚起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空中拼刺刀”精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空军命名为“王海大队”。

如今,虽然空战模式已发生很大变化,但“空中拼刺刀”精神在该旅飞行员心中依然熠熠生辉。

一次,该旅赴西北参加空军突防突击竞赛考核。上阵时,靶场天气突变,狂风肆虐,4个靶标被吹飞3个。时任副大队长的王立登上战机加力起飞,超低空突破蓝军层层拦截,精准命中仅存的“半个”靶标,首创某型导弹极端恶劣条件下命中纪录,一举夺得“金飞镖”。

新时代号角催征,“空中王牌”今朝尖刀更锋利。夜间轰炸射击、海上对抗空战、战术空中加油……他们用一个个“首次”,展现新的风采;把载荷拉到最大、实弹打到边界、远海飞到尽远……他们用一项项纪录,续写新的辉煌。

 

红色名片·王海大队
志愿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一大队组建于1950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次入朝参战,击落击伤敌机29架,涌现出王海、
孙生禄、焦景文等著名战斗英雄,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先后被授予“硬骨头六连式的飞行大队”
“模范飞行大队”荣誉称号,并被空军命名为“王海大队”。
空中编队,飞向训练空域。
空中射击,一击命中。
超低空突防。
新一代王海大队飞行员合影。

 

 

空降兵某部“模范空降兵连”——

换羽高飞续写铁血传奇

摄影并撰文/李 建 唐家军 特约记者 蒋 龙 通讯员 张 磊

68年前,在上甘岭战役中,年仅21岁的黄继光用“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生动诠释了中国军人的战斗血性,永载人民军队的辉煌史册。

68年来,“忠于祖国、英勇顽强、勇挑重担、敢于牺牲”的黄继光精神一直在其生前所在连、空降兵某部“模范空降兵连”赓续传承,成为官兵攻坚克难、续写辉煌的“制胜密码”。

时代在变,精神永恒,英雄的战旗永不褪色。

2005年,“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中,连队官兵面对能见度不足300米的恶劣天气,抱着必胜信念,毫无惧色,毅然跃出战机。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震中汶川、茂县等地成为“孤岛”,几十万群众生死未卜。由15名空降兵组成的先遣小分队,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从5000米的高空冒着生命危险,“盲跳”至茂县地域。

今年5月,该连列装新型轮式装甲车,开启了连队建设新的篇章。历史上,他们曾多次承担并圆满完成重大试训任务,见证了空降兵从“一具伞、一杆枪”的空中步兵,到空地一体、模块作战的“战略之刃”转变。英雄的连队,不断续写新时代的荣光。

“黄继光!”“到!到!到!”又是一次点名,全连百余名官兵齐声答“到”,英雄的宣言再次响彻云霄。

 

红色名片·模范空降兵连
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1941年4月诞生于河北省赞皇县,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
屡建奇功,荣立一等功4次、二等功12次、三等功21次,先后被授予“空降兵模范六连”“抗洪前线先锋连”
“黄继光英雄连”等荣誉称号。2013年8月,习主席签署命令,授予该连“模范空降兵连”荣誉称号。
集群伞降。
传承英雄精神,赓续英雄血脉。
官兵进行高空跳伞训练。
新一代黄继光传人刻苦磨砺制胜利刃。

 

 

火箭军某导弹旅——

南征北战砥砺长剑啸苍穹

摄影并撰文/段开尚 张督都 辛培虎

翻开火箭军某导弹旅近年的荣誉册,可谓硕果累累:2016年,远赴东北密林参加火箭军红蓝对抗,斩获“网上对抗”和“实兵对抗”双项第一;2017年,参加火箭军独立发射能力建设考核,在同型号导弹部队中名列第一;2018年,圆满完成某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

这是一支从烽烟战火中诞生,在南北转战中磨练的功勋部队。他们的成长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也是一代代官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该部转战海疆半岛、东北密林、戈壁高原,历经十余次整编、移防、转型、改编。上世纪80年代,他们受命整建制挺进南国某大山深处,开山劈石构筑“地下龙宫”;一纸命令,官兵放下风钻铁镐,转改为战略导弹部队,开启了新的创业之路。

从“导弹筑巢人”到“大国执剑人”,是两个领域的极限跨越。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苦耕耘,亲历无数次向死而生的锤炼考验,旅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某导弹首次发射便一发命中,再度亮剑创造该型导弹历史最佳精度;担负某实战化建设试点任务,使实弹发射周期大为缩短;参加全军某战略战役演习,首次接受临机抽点发射,成功命中目标……

“英雄的部队英雄的兵,转战南北建功勋……”伴着嘹亮的旅歌,官兵意气风发,向着下一个高峰发起冲锋。

 

红色名片·火箭军某导弹旅
火箭军某导弹旅前身为1950年8月组建的公安3师7团,1951年2月入朝作战,担负防空、警戒等任务,击落敌机1架,
缴获敌机2架。进入新时代,该旅官兵参与多项重大演训任务,以高标准完成试点试行、探索创新任务,先后30次
受到全国全军表彰。
开展夜间训练。
斗志昂扬,不辱使命。
加强实战化练兵。
快速奔赴战位。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统筹/宋 雯

                                                                                                             编辑/肖 晔 马丽娜

                                                                                                             设计/赵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