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撰文/张 进 解西朋 徐星星 赵吉垒 特约记者 刘明松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在火箭军某部军营,两名烈士的亲属手捧烈士遗物缓步走来,给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之旅画上了句号。
今年3月初,一个来自远方的陌生电话,让四川达州王勇一家人心中掀起波澜。对方跟他说,自己是一名军人,要向他核实烈士亲属信息。
打电话的人叫张涛,是火箭军某部汽车营司训队指导员,他口中的烈士是王勇的四哥王军。1980年4月8日,战士王军在执行任务中不幸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被评为革命烈士。
核对完信息后,张涛告诉王勇,今年清明节前,部队将举行祭奠英烈活动,邀请烈士亲属参加。这个邀请打破了王勇家中的平静,也解开了他多年的一个心结。
据王勇回忆,王军牺牲时,自己才7岁,只记得当时父亲与三伯去部队取回了哥哥的遗物。此后不久,母亲就因病离世。父亲独自一人抚养5个孩子,再未抽出时间前去祭扫。转眼40余年过去,老人对王军安葬地的记忆越发模糊,而王勇也没打听到哥哥生前所在部队的地址。去年5月,老人带着未了的心愿离世。临终前,他专门交代几个孩子,一定要找到王军的墓地。
老人并不知道,这么多年来,王军生前所在部队官兵一直没有忘记牺牲的战友。一次,在烈士陵园祭奠王军时,他们从陵园管理员口中得知,从来没见到王军的亲属前来祭扫。于是,该部便安排专人展开“寻亲”活动,这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烈士亲属和官兵在烈士陵园深情缅怀英烈。
烈士亲属和官兵追思烈士事迹。
与王军烈士亲属同时参加祭奠活动的,还有另一名烈士彭敬贵的亲属。彭敬贵是该部原汽车营司训队战士,1986年在执行某任务过程中,为抢救战友英勇牺牲,被评为革命烈士、追记二等功。
彭敬贵烈士牺牲后,他的家人将他的骨灰带回老家安葬。
后来,司训队多次移防整编,番号几经变换,加之彭敬贵的父母相继离世,部队官兵便与烈士亲属失去了联系。
那年,在整理封存的史料时,官兵发现了彭敬贵烈士的信息,但史料对烈士安葬地没有记载。由此,另一场“寻亲”之旅也拉开了序幕。
由于彭敬贵烈士祖籍所在地行政区划发生变化,该部官兵经过辗转联系、多方查证,最终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武部和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找到了彭敬贵的弟弟彭生。
彭生眼含泪花告诉笔者,为了继承哥哥遗志,他已将自己的独子彭凇斌送进了军营。此次参加祭奠活动,彭凇斌专门请假陪同父亲前往。出发前,彭生把哥哥的遗物收拾好,打算捐给部队。
烈士亲属前往墓地祭奠亲人。
乘车去往营区的路上,彭敬贵烈士的弟弟彭生(右)神情凝重。
烈士遗物捐赠仪式开始了。官兵们整齐列队,该部领导高声呼点烈士英名——
“王军!”“到!”“彭敬贵!”“到!”
全体官兵齐声应答,声震云霄。此情此景,让烈士亲属们泪湿眼眶。
“没想到,牺牲40余年的哥哥,能够以这种方式留在军营。”王勇动情地说,“我相信,这些遗物将和他的精神一起,一代代传承下去。”
遗物无言,英雄不朽。
烈士亲属与官兵进行交流。
礼兵庄严护送烈士遗物。
亲属在王军烈士墓前深情缅怀。
烈士遗物捐赠仪式上,烈士亲属将烈士遗物捐赠给部队。
仪式结束后,王勇与家人前往烈士陵园,祭扫王军烈士墓。久别“重逢”,今朝“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解心中思念。王勇捧起一把王军墓前的泥土,用红布包起来,他要将它带回老家,撒在父母坟前。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官兵不会忘记!”“寻亲”之旅结束了,但该部借机开展的“学英烈话传统、学英雄担使命”讨论活动仍在继续。官兵纷纷表示,一定会传承好英烈精神,跑好属于自己的接力棒,刻苦工作训练、聚力精武强能,为强军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肖 晔